諸生浮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十九章 唯戰!乞活!叛軍之路,超維度玩家,諸生浮屠,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蒼茫大地,人間煉獄。 眼下帝國的局麵是同時丟了萊茵河和多瑙河,差不多長江黃河兩道大河防線都沒有了。 「帝國殘餘的主力部隊被匈人大軍牽製。」 「大日耳曼尼亞的蠻族部落越過萊茵河奪取上下日耳曼尼亞,進逼高盧腹地,他們已經徹底失去了對後世法國地區的掌控。」 前方的岔路口釘著一排木樁。 遠遠望去烏鴉啄食,蠅蟲漫天,全部都是一顆顆被砍下來的頭顱,初步一算有大概數百顆,早就已經麵目全非。看五官輪廓有點像是奴隸和隸農,這些年帝國內部叛亂不斷,在帝國財政徹底崩潰後,不得不對底層的百姓進一步壓榨,以至於逼得各地奴隸隸農造反起義。 羅馬護國公-埃提烏斯是一位驍勇善戰的名將,但是他在內政方麵並無太多的才能,常年都是在邊境的戰場上。 如果曆史不出現太大的偏差,他未來幾年就會被帝國皇帝謀殺了。 一排排的頭顱被刺穿。 這些頭顱釘在道路兩邊跟路燈一樣,一米一個,有兩百多米長,這是斯巴達克斯起義時期留下來的殘酷刑法。羅馬人對待奴隸一直很殘忍,叛亂的奴隸都會被處死,斯巴達克斯起義失敗後,從羅馬至卡普亞的沿途道路上,全部都被釘滿了處死的奴隸,大概有六千人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一共四百多顆頭顱,足夠壘起一座京觀,看著這些死不瞑目的人頭,鄧肯才真正感受到這個時代的殘酷。 蠻族入侵是來搶錢搶地搶人的,社會底層的那些賤民是真的活成了豬狗不如。 他們叛亂要死,不叛亂也要死。 「是勃艮第的奴隸起義。」 一旁的阿妮婭似乎知道更多,輕聲道:「勃艮第人再次叛亂,裹挾了大量的奴隸和隸農。」 「雖然他們當初被埃提烏斯鎮壓,但依舊有不少的起義奴隸逃亡了其他地方。」 「他們往往會秘密鼓動大莊園的奴隸叛亂,一旦被發現就會被剿滅處死,釘在道路兩旁警示他人。」 鎮壓勃艮第的大屠殺便是日耳曼史詩《尼伯龍根之歌》的原型。 埃提烏斯跟匈人帝王-阿提拉早年關係匪淺,年少時曾在匈人王那裡作為人質,有點像是小說中的郭靖和托雷,他最後在匈人的幫助下,迫使西帝國恢複他的權力,成為了西帝國的統帥。 這期間的曆史有點像是大宋和蒙古,因為埃提烏斯早年依靠匈人雇傭軍打了很多仗。(匈人是鬆散部落,戰敗者遁入帝國境內,至今都還有許多匈人雇傭軍效力於帝國貴族。) 最有意思的是,埃提烏斯被謀殺後,還是他的兩個匈人朋友幫他報的仇,他們在皇帝檢閱部隊時刺死了瓦倫提尼安三世。 軍營裡麵的士兵無一人上前,坐視皇帝被當場刺死。 兵強馬壯者為奧古斯都! 阿妮婭雖然是二星白板,但是從她的口中,鄧肯進一步了解到帝國的現狀,更清楚此時高盧地區此起彼伏叛亂的源頭在哪裡。 巴達高運動。 帝國境內持續數百年的叛亂,始於公元3世紀60年代,將羅馬在高盧的統治陷於瓦解,80年代遭到鎮壓,5世紀時再度興起,給羅馬帝國以沉重打擊。 他們的起義規模甚至遠超於斯巴達克斯,要不是被帝國末代名將-埃提烏斯鎮壓,估計能把整個高盧地區顛覆。 這些起義者是帝國的底層邊緣人,他們隱藏於高盧山林中,至今都沒有完全剿滅。 一行人繼續北上。 仿佛是看鄧肯對這些事情很感興趣,女巫-阿妮婭又詳細講述道:「三年前,埃提烏斯鎮壓了阿爾摩利卡的巴高達人。」 「據說他屠殺了數萬人。」 「一舉擊潰了叛軍的主力部隊,將整個高盧重新納入帝國的統治。」 「不過很快因為羅馬官僚的腐敗統治,又讓大量的人口選擇出逃,最終這些叛亂者重新變成了流亡的巴高達人。」 叛軍? 兵源!? 在詳細聽完了阿妮婭訴說的一切後,鄧肯的腦子裡麵立刻便蹦出來了這個詞。 沒錯,就是兵源。 帝國的叛軍! 那些飽受壓迫沒有任何社會地位隻能躲到茂密山林的叛軍,就是鄧肯眼中最好的兵源之一。 「帝國陣營,隻有兩個選擇。」 「一個是護國公-埃提烏斯,另外一個就是無能的皇帝瓦倫提尼安三世。」 「這兩個我都不想選。」 「埃提烏斯雖然是曆史上的名將,但他終歸隻是一個悍將,跟帝國皇帝的矛盾已經越來越無法調和了。」 「當初因果律推衍的未來一。」 「人間體作為埃提烏斯家族的養子,居然在戰場上被重創,然後戰死在了蠻族的圍攻下。」 「這恐怕也有帝國內部政治鬥爭的因素。」 「帝國已經積重難返。」 「加入其中就好像是進入一個糞坑,反而沒辦法大展拳腳。」 鄧肯此時的思路越來越清晰。 「匈人帝國不用考慮,遊牧民族全靠統帥,阿提拉一死,立馬分崩離析。」 「而且他們的統治階層多是匈人。」 「蠻族部落和西哥特王國也不太行,他們極少重用外人。」 「不列顛群島。」 「最重要的陣營就是凱爾特人和撒克遜人。」 「凱爾特人有自己的王國,還有諸多的部落領袖,就算我出手幫他們,也未必能打下一份根基。」 「那麽我的基本盤從哪裡來?」 一個外鄉人。 鄧肯從哪裡招募自己的基本盤? 他肯定不願意宣誓效忠於某位國王丶酋長丶領主等等,最多當個雇傭軍,而且這個時代以下克上,還不如自己想辦法白手起家。 巴高達人! 在女巫-阿妮婭的意外提醒下,鄧肯很快想到了一個特殊群體。 ——帝國叛軍。 早在公元2世紀後期,羅馬帝國的社會經濟就已出現嚴重危機。 由於長期坐擁地中海世界的龐大資源,帝國的核心人群飛速腐化。無論是在城市中享受麵包的公民,還是領到退休金和土地的退役軍人,都在以最快速度消耗巨量的資源。 若非地中海各地的便捷海運與羅馬管理製度相對高效,這樣的局麵可能在帝國建立早期就已經惡化了。 但隨著貧富差距的不斷拉大,赤貧人口的比重開始成幾何級增漲。 可帝國福利的維持能力,卻無法惠及境內的每個角落,尤其是在缺乏大型城市的西部各省,種植園與農莊聚落的周圍,總是容易漏掉很多不堪重負的社會邊緣人士。 加上本地經濟往往更依賴奴隸勞動,進一步造成經濟結構的破敗。 於是,就有大量流亡人口開始遊蕩在主流社會的邊緣,並逐漸發展成獨立的大型團體。 羅馬人以巴高達之名來稱呼這些邊緣群體。 這個詞的原意,是高盧土話中的戰士。 這個群體後來逐漸壯大,加入了大量的破產農民丶債務奴隸丶罪犯丶逃兵等等。 在公元三世紀前後,隱秘的巴高達群體又迎來了新的擴張機遇。 由於東方的帕提亞戰爭和北方的蠻族南下,羅馬軍隊的兵力開始出現嚴重不足。當時的皇帝馬可-奧勒留便大肆擴充軍隊,把大批角鬥士丶奴隸和強盜都收編入伍。 但他們完全無法承受高強度訓練和軍官的歧視性虐待,時常設法出逃到附近的巴高達地盤。 這就是第一次起義的根源力量。 角鬥士的加入讓他們迅速擁有了不俗的戰鬥力,把帝國底層的邊緣人士變成了擁有作戰力量的叛軍。(注釋:這裡有點像斯巴達克起義,角鬥士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最終他們爆發了一次聲勢浩大的起義。 此後很漫長的時間裡,巴高達人不斷地被鎮壓,不斷地起義,不斷地流亡,成功就洗劫屠戮帝國權貴,失敗就逃亡到深山老林化整為零。 一直到三年前,埃提烏斯鎮壓屠殺了數萬人,才將起義進一步鎮壓。 想到這,鄧肯甚至恨不得把女巫-阿妮婭舉高高。 他一直以來都想不到自己的基本盤在哪裡,加入帝國還是得抱大腿,沒有屬於自己的軍隊,很容易死於政治鬥爭。至於加入其他的陣營,照樣是沒有多少地位,在這個山河破碎的亂世,手裡頭沒有屬於自己的軍隊,那是一丁點安全感都沒有。 可軍隊哪裡來? 兵源哪裡來? 現實畢竟不是遊戲,不能像騎砍那樣路過個村莊招募幾個部隊,路過個城市再招募幾個人。 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了四個大字——【帝國叛軍】! 那些帝國社會最底層的邊緣人士,身份各異的帝國賤民,高盧人丶凱爾特人丶法蘭人丶羅馬人丶日耳曼蠻族等等,他們的出身有農夫丶奴隸丶破產者丶牧民丶罪犯丶逃兵等等。 這些人是真正的帝國賤民! 賤得不能再賤民。 他們當中的大部分連身份都沒有,隻有在活不下去爆發起義的時候,他們才能擁有一個叛軍』的身份。 這些人是鄧肯未來最容易獲得的兵源! 什麽帝國?什麽蠻族?什麽匈人? 眼下隻有叛軍才是他最有機會快速崛起的陣營之一。 ……………… 「前麵有情況!」 半空中傳來了烏鴉的嘶鳴聲,鴉後-特莉絲瞬間勒馬,轉頭望向了鄧肯。 不知不覺間,鄧肯已經成為了這支隊伍的領袖。 女巫的偵察範圍更加大,特莉絲似乎可以影響鳥獸,隻不過她的偵察必須是大事件,比如說有規模數百人的戰鬥,又或者哪裡有很多的屍體,才有可能被她發現。如果隻是小規模的劫掠強盜,那麽幾乎不太可能被女巫提前覺察到。 鄧肯瞬間拿起北地戰弓,集中意識進入維度空間。 上帝視角下。 在他們前進的方向,大概有十來公裡的距離,兩支軍隊正在茂密的森林道路兩側交戰。 嚴格來說,也不能算是軍隊。 因為其中的一支部隊,甚至有拿著糞叉的農夫與牧民,他們的裝備極為簡陋,數百人的規模,隻有不到三分之一拿著還算像樣的武器,但大部分都沒有甲胄,也就是少部分人裝備一些簡陋的皮甲,看起來像是首領的幾人穿戴著羅馬戍邊軍的破舊鱗甲。 另外一支部隊裝備很好,打扮很接近羅馬野戰軍,但明顯屬於私兵,看起來像是帝國內的雇傭軍士,他們武器鎧甲接近正規軍,還配備了弓箭短弩,以數十人的兵力抵禦將近十倍的敵人。 當然,敵人大部分都是農夫丶隸農和奴隸等,真要是麵對如此規模的正規軍,他們早就已經落敗了。 ——巴高達人【流亡者】【叛軍】! ——帝國私人兵團(莊園護衛)(外籍蠻族雇傭軍)(私募騎士)! 交戰雙方的實力相差非常懸殊。 叛軍的屍體遍布道路兩旁,根本無法攻破前方的車陣,路邊至少有數十具屍體,還有許多中箭受傷的人在哀嚎,他們強攻了幾次都被擊退,明明士氣潰散,但卻依舊沒有撤退,許多人雙目死死地盯著馬車上的糧食物資。 這些叛軍看起來麵黃肌瘦,好似長期營養不良,真正能打的就那麽幾十個人,大部分人都是炮灰的水平。 帝國稱呼這些賤民為巴高達人,而他們則自稱為流亡者』。 意思就是沒有任何土地丶房屋丶財產的人。 他們是真正的破產者。 帝國數百年來鎮壓了無數次的叛亂,但是叛亂始終沒有停止過,因為整個帝國內部會有源源不斷地底層人民淪為破產者,帝國對百姓的剝削壓迫是無止境的,常年的戰亂更是進一步敲骨吸髓,最終破產者們隻有兩個出路。 一個是淪為奴隸和隸農。 另外一個就是成為流亡者,逃亡西部地區,成為遊蕩在文明之外的邊緣人士。 隻要帝國還在,賤民就會源源不斷地變成流亡者』。 鄧肯其實也算流亡者。 帝國邊境布蘭村被潰兵給屠了,他逃亡到了高盧地區,沒有土地,沒有房屋,沒有安身立命之處,妥妥的一個流民,就差起兵造反了。 隻不過他開著外掛,武力很強,硬生生殺出來了一條血路。 至於其他的流亡者就沒有這麽幸運了,他們加入叛軍,前幾年才被羅馬護國公-埃提烏斯鎮壓屠殺,殘餘的幸存者繼續往西部逃亡,要不是匈人帝國大舉入侵,恐怕他們還得繼續被蠻族外籍雇傭軍團圍剿。 這些流亡者被完全打散,他們逃到深山老林,有些變成土匪強盜,有些還保留著叛軍的編製,在茂密的森林深處建造山寨,活不下去了就出來劫掠一番。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斯巴達克起義的影響,這些流亡者洗劫帝國權貴莊園後,還會稍微接濟一下貧困,所以社會底層的隸農丶奴隸其實多有暗中支持他們,乃至是提供一些情報。 他們早期的口號是讓奴隸主變成奴隸』,然後被多次鎮壓屠殺。 「乞活軍!」 「這些人簡直就是天生的乞活軍!」 鄧肯想到了五胡亂華時期的一支軍隊。 這是夾縫中求生的一群人。 鄧肯看著那些麵黃肌瘦,明明被全麵碾壓,無論是裝備武器,還是軍事素養,又或者是個人身體素質,都被徹徹底底碾壓的流亡者們不斷地湧上去,留下十多具屍體,然後又退回來,短暫修整,再度湧上去,留下更多的屍體。 他們根本攻不下車陣,卻又遲遲不肯退去。 這些人隻想活命,隻為了活下去! 他們麵臨著一場殘酷的亂世,不亞於中原大地的五胡亂華,賤民們彆無選擇,順從被帝國壓榨而死,反抗被當做叛軍剿滅屠殺。 既然都是死路一條,那還不如轟轟烈烈起義造反! 流亡者叛軍陣營就是這麽來的。 鄧肯知道自己下一步該怎麽做了。 他的兵源有多少,隻取決於帝國到底有多腐敗,有多少人被逼的活不下去! 不管是在不列顛群島紮根(移民),還是在帝國西部地區造反,他都需要這樣一群人,一群為了活下去而戰的人! 在這個動亂無比人命如草芥的時代。 隻有乞活軍』才能真正效忠於他一個賤民出身起於微末的外鄉人! 去他媽的帝國,爺這波要靠叛軍起家。 ……………… 【注釋1:流亡者叛軍,帝國西部邊緣底層的賤民,活不下去就造反。他們麵對帝國的壓榨,蠻族的入侵,匈人的威脅。跟其他的勢力相比,叛軍無組織,無紀律,裝備差,以農民丶隸農和奴隸為主,但卻最容易招募,給條活路,給口飯吃就行。】 【注釋2:這些流亡者成員魚龍混雜,數目龐大,最後被法蘭人吸收,促使了法蘭克王國的崛起,並補充了大量青壯勞動力和兵源。】 【注釋3:因果律推衍的分支之一,人間體成為埃提烏斯的養子,便是源自於羅馬帝國的養子傳統,等於是替換身份,擺脫賤民的出身。帝國皇帝如果沒有合適的後代,會收養繼承人為養子,羅馬帝國早期17位皇帝中有7人是養子繼位。 貴族家庭也差不多,如果沒有男丁,或後代不優秀,會讓養子挑大梁(一般會聯姻嫁女),繼承自己的權力地位和政治遺產,養子擁有合法的繼承權。 在帝國的傳統中。 當一個人被收養成為一個家庭的成員之後,那麽無論這個人之前的身份如何(是蠻族還是賤民),他現在的身份都將與收養他的家庭保持一致。 這些被收養過來的繼子,其所受到的待遇也不會有差於親生子女。 貴族收養,一般都會挑選家族其他女性嫁給他,養子繼承家族的姓氏,繼承政治遺產,並受到社會認可和法律承認。 那個分支裡麵人間體死了,便意味著護國公-埃提烏斯挑選的合法繼承人之一,暴斃在了戰場上。 鄧肯一開始不知道養子地位這麽高,後來才意識到養子死了,跟死了個親兒子沒太大差彆。 因為帝國政治貴族隻會挑選看重的優秀後輩收為養子。 另外一點,羅馬傳統收養子嗣,都是成年男子。圖拉真45歲被收為養子,指定為帝國繼承人,並打下了羅馬帝國曆史上最大的版圖。 帝國後期收養子嗣,類似丁原認呂布為義子,更多出於政治目的,但養子的地位依舊很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