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7、進城,[紅樓]明初種田指南,則美,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城外青蓮觀中,晚上睡覺脫衣服的時候麟子就跟鄭道長說:“祖祖,癢癢,背背。”
“背上癢?該洗澡了,等天暖和了再洗吧。祖祖給你抓癢癢好不好?”
“好。”
“哪裡癢啊?”鄭道長把手放到她脖子裡撓了撓。
“下下,再下下。”
鄭道長往下伸手,發現有片皮膚摸著有些粗糙,和小孩子軟軟的皮膚手感不同。她讓麟子趴好,就掀開她背上的小衣服看了看,麟子的腰背有一大片胎記。以前黑黑的一片,現在再看覺得乾巴了很多,所以摸著手感就很粗糙。
鄭道長把手放在她的胎記上,麟子就說:“使勁,使勁啊!”
“這裡癢?”
“嗯。”
鄭道長一邊撓一邊看,燈下光線昏暗,加上她年紀大了,老眼昏花,也看不清,反正手感是不一樣的。她眯著眼睛拉遠了視線,發現小孩子背上的這一大片胎記像是一隻猛獸,反正她看的第一眼都覺得這胎記看完令人心中打鼓,生出三分畏懼。
她給麟子撓癢癢後,想著明天白天讓眼神好的趙嫂子或者錢嫂子看看是怎麼回事,心裡祈求三清保佑,千萬彆是個病。嘴裡說:“外麵冷,睡吧。”
“嗯,祖祖,一起睡。”
鄭道長躺下,麟子挨著鄭道長:“爐爐,抱抱。”
鄭道長笑起來:“好,抱著你這個小暖爐睡覺。”
把一個小嬰兒養到眼下這個程度真的超有成就感,越是有成就感就越是會參與到孩子的生活中,參與得越多感情羈絆就越深,羈絆越深就越是放不下。
鄭道長一直到半夜都沒睡著,她一直想著怎麼安置麟子,她老了,加上她現在的身份地位,她覺得自己就是無根浮萍,很多事情讓她感覺到無力,安排好一個孩子的一生更不可能辦到。
以前她隻覺得榮國府不想讓麟子回家,想著他們家的張太君和兒孫慢慢磨一磨,這孩子早晚有回去的時候。張太君現在命懸一線,今天又聽了朱元璋說麟子不能回家的理由居然是算命,她覺得麟子八成活不到成年!
如果賈家鐵了心送一個女孩進宮做個貴人,外麵那個和貴人長得一模一樣的女孩必定活不長久,原因很簡單:她憑什麼和貴人長一張臉!
宮中貴人的容貌是誰都能看到的嗎?
但是到了如今這境地又能把麟子藏到哪兒去呢?要是當初她還是個小嬰兒的時候對外說她死了,找地方藏著養大還有活命的勝算,現在真的晚了,將來就是死了,榮國府萬一要來看一看屍體呢?畢竟府邸裡有個一模一樣的小姐,屍體是不是假的一眼就能分辨!
想到這裡她腦海裡升起一個念頭:與其到處躲躲藏藏,不如主動出擊!
賈家盯上的肯定是雄英,但是雄英和麟子從小認識。不如送麟子進宮,絕了賈家那邊的路子!
想到這裡她那股子熊熊戰意升騰起來,就她這幾年的觀察,雄英就算沒那層太孫的身份也是個好孩子。
鄭道長身世坎坷,馬皇後是她姐姐的女兒,朱雄英是馬皇後的孫子,四舍五入朱雄英身上也有鄭家人的血脈,她覺得看朱雄英越看越順眼。眼下兩個孩子都太小,先讓他們一起玩耍,等到自己真的不行了再開始謀劃。
新的一年要有新的變化,鄭道長心裡盤算了很久,決定先教麟子認字。
先讓她讀些書在肚子裡,慢慢地教一些做人的道理。想到麟子沒法依靠家族和父母,自己也不是她將來的依靠,要教給她自立自強,告訴她靠山靠水靠祖宗父母不如靠自己。
想到依靠,鄭道長又想到如果將來麟子不能和雄英在一起呢?畢竟人家是皇孫,這身份不是高了一星半點,對於一個孤女來說高不可攀。人家是國本,麟子雖然名字裡帶了個麟,不是真麒麟,如果不能做夫妻怎麼辦?甚至連個妃嬪都沒資格做呢?
假如將來不能和雄英在一起就要教給她一些謀生的本領。學女醫是個好選擇,過幾日打聽一下附近有沒有擅長看小兒病和女人病的大夫,送她去學些本事,等著彆人救濟不如自己有一技傍身。
鄭道長想了半夜,覺得兩條路同時打算,要麼是進宮,要麼是隱姓埋名做個女道醫。
想好了之後鄭道長才緩緩睡去。
次日早上天氣好,春日太陽照耀著大地,藍婆婆來和鄭道長商量:“這附近的幾百畝地是麟子的,不如趁著天氣好帶著她到處走走,順帶看看有沒有野菜,我也能挖點野菜回來,咱們吃點新鮮的。”
鄭道長說:“這還沒到正月十五呢,哪裡會有野菜給你挖!你說得對,帶著孩子走走也行,去吧,中午回來,彆誤了她那一頓午飯。”
藍婆婆就應了一聲,讓趙嫂子領著麟子,她自己提著籃子和鏟子,一起出了道觀。
附近是上好的水澆地,天熱的時候裡麵種的都是稻穀,但是冬天的金陵非常冷,種水稻不合適,有些地塊種的是冬小麥,有的種的是大蒜和豌豆。
麟子蹲在麥子田邊,指著麥子說“草啊!”
“麟子,這不是草,這是麥。”趙嫂子扯著麟子怕她伸爪子抓麥苗禍害莊稼。
然後趙嫂子扯著麟子跟著藍婆婆走了一遍,麟子這才發現,所謂的三百畝沒多大麵積,自己兩歲的小胖腿能逛完!
真的是一眼都能看到頭!
她還以為三百畝是好大好大一片田呢!
藍婆婆沒有挖野菜,拔了一堆野草帶回來扔給了雞鴨。麟子跑去找鄭道長,一副失望的模樣說:“地,小啊!”
鄭道長鼓勵她:“慢慢地說,祖祖聽著呢,你想說什麼呢?”
“地,三百,畝,小啊,小小的。”
鄭道長哈哈笑起來:“你這丫頭,你嫌棄這片地方小啊!”
“嗯!”
“這是應天府外,這地方的土地貴,人也多,你要去河南、河北、山東這些地方,千裡無人煙,彆說三百畝,你有錢三千畝三萬畝都能買得下來。那些有錢的大戶人家和應天府裡麵的權貴們都去這些地方置辦莊子,一個莊子大了上百頃,小的十幾頃。”
鄭道長說到這裡心裡一動,想著要不然在北邊給麟子置辦些土地。
她想到這裡就打發麟子出去玩兒,讓她掰著些窩頭去喂錢多和彩花,等麟子跑出去了,就把藍婆婆和黃婆婆叫來,詢問自己手裡還有多少錢財。
黃婆婆想了想:“當初您的嫁妝和後來從大帥府帶出來的細軟加起來有上千兩銀子。”
鄭道長就說:“這上千兩不算多啊。”
“是啊。”藍婆婆說:“這點錢隻能置辦巴掌大的一個莊子,她小姑娘無權無勢,莊子太大有人盯著,莊子太小,鄰居欺負,還是要找個靠山才是。”
黃婆婆想了想,就給鄭道長出主意:“我聽說臨江侯陳德上次北伐有大功勞,現在已經升為杞國公了,他家要去河南置辦莊園,要不然咱們跟著他們家去河南?”
藍婆婆有些遲疑,反對說:“跟著他家倒是沒什麼,就是河南那地方不太好,黃河經常泛濫。”
鄭道長說:“泛濫不怕,那地方也不是年年泛濫,平時看著也是膏腴之地,千裡大平原,是一處躬耕的好地方。把我的那些金銀細軟都給賣了,我老了,也用不著這些了,人死也都帶不走,觀裡值錢的東西用不上的也一並賣了,湊三千兩,我拿去給陳德的媳婦,請他家操心給咱們置辦個莊子。”
藍婆婆和黃婆婆就叫了各自的兒子來,把值錢的東西帶了出去,幾天後送了寶鈔來。
最終鄭道長有一千多兩銀子和三千八百兩麵值的寶鈔。她又把家裡的零碎銀子湊了湊,把觀裡養的幾頭豬和幾隻羊賣了,最終把二百兩碎銀子換成了二百兩的銀錠,拿著麟子的戶籍黃冊,抱著麟子坐上了借來的牛車,呂嬸子和苗嬸子趕車,黃婆婆帶著趙嫂子錢嫂子看家,藍婆婆隨行,趁著正月十五進了應天府。
正月十五的應天府非常熱鬨,靠近應天府,道路兩邊瞬間顯露出繁華來。哪怕是白天,各處都掛著燈籠,各種吳儂軟語撲麵而來,每個人都臉上帶笑,處處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牛車非常慢,走走停停,坐在牛車上的麟子一雙眼睛看什麼都不夠,鄭道長的兩隻胳膊死死地鉗住她,反複囑咐不可亂跑,要跟緊,不要被拍花子的給抱走了。
這時候前麵有一道高大的城門,城牆更是壯觀雄偉,麟子看到的第一眼忍不住驚歎起來,縱然上輩子看了很多高大的建築,這南京的城牆看著真的高大雄偉。
呂嬸子說:“道長,到麒麟門了。”
麟子立即問:“麒麟?”
鄭道長說:“是啊,麒麟門,這附近是麒麟鎮,宋武帝劉裕的陵墓在這裡,因為墓道口有一對石麒麟,所以這裡叫麒麟鎮,這門也叫作麒麟門。”
“哦”麟子拖著長長的奶音:“緣來如齒鴨!”
鄭道長摸著麟子的虎頭帽說:“還不止呢,這門和你也有緣分,那年大年初一一大早,賈家的人提著籃子出麒麟門,你是第一個出門的人,又是從麒麟門出來的,麒是男麟是女,我給你取名叫麟子。希望你將來如麒麟瑞獸一樣逢凶化吉遇難成祥。”
“祖祖,愛你。”麟子立即抱著鄭道長的脖子開始撒嬌。
這時候苗嬸子交了進城的錢,門口的門吏看了一眼,四個老婦人帶著一個孩子,就問麟子:“他們四個人是你什麼人?認識不認識?”
麟子就說:“祖祖,婆婆,認識!”
看麟子和她們表現親密,門吏放行,牛車慢悠悠地進入了麒麟門。
越過熱鬨的外城往權貴集中的內城去,剛進內城,就感受到那股子喧囂一下子遠去,鳥鳴聲聲,靜謐繁華,這裡的空氣裡都有種彆人羨慕不來的安逸從容。
而鳥鳴聲中麟子卻聽到了一陣陣細細碎碎的嗩呐聲。
麟子的耳朵比她們老幾位好使,就說:“祖祖,吹喇叭。”
鄭道長說:“是嗎?這不是辦紅事兒就是辦白事兒。”說到這裡心裡一動,和藍婆婆對視一眼。
榮國府的張老太君被太醫判定活不出正月,難道是榮國府辦喪事?
兩人對視後,藍婆婆的目光放在了麟子身上,主仆這麼多年了,她的意思鄭道長很清楚:要不要帶麟子去榮國府?
鄭道長是不會去的,人家都不要麟子了,何必在這時候抱著麟子湊上去自取其辱。心裡也埋怨自己怎麼就沒打聽一下直接進城了。
她對趕車的苗嬸子和呂嬸子說:“繞個路,避開榮寧街。”
說完和藍婆婆把麟子的圍巾帽子重新給她整理一遍,把麟子的口鼻都給掩住了,隻給她留一雙眼睛到處看。
而這時候一隊穿重孝的人騎馬過來,和他們擦肩而過後又急忙折返攔在了牛車前麵。
為首的一個人下馬,笑著湊上來:“奴才給道長請安,道長怎麼來了,也該派個人先來說一聲,奴才這就伺候您去府上。”
他說話的時候其他奴才來搶牛車上的韁繩,呂嬸子不給,大聲嗬斥:“奪我們的牛乾什麼?你們是誰家的人?光天化日朗朗乾坤,我們不認識你們,做什麼搶我們的牛。”
先前說話的為首之人笑著跟鄭道長說:“小的賴富貴,是前麵榮國府的大管家。”說話的時候眼神已經放到了麟子身上。
那滑膩膩的目光讓麟子覺得被一條大蟒蛇盯上了,帶著重重的惡意,這感覺很不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