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40章 儒學正統,天唐錦繡,公子許,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借著老夫的名頭招攬人才就罷了,居然將老夫的《五經正義》都給利用裡,是可忍孰不可忍,老孔氣得胡子亂翹想殺人!

這部《五經正義》孔穎達畢生心血之所在,就想著這輩子將這部書編撰成功,皆以名垂後世功成名就,受到後世儒學子弟敬仰。可房俊這麼一弄,必然天下學子雲集,到時候這本書成了儒家一大盛事,是集體智慧的結晶,與老子何乾?

可這話又有些說不出嘴,難道要說我編撰這本書就是為了名垂後世,至於什麼“兼容百氏,融合南北”根本就是噱頭?

孔穎達的確有借書成名的心思,當然並不完全如此市儈!現在被房俊這麼一摻和,老頭發現自己無話可說了!

這個氣啊!

眼看孔穎達氣得快到高血壓了,房俊趕緊解釋道:“此書規模浩大,絕非一人一力可以承擔。若是能將西漢以來的經學成果儘行保存,使前師之說不致泯滅,後代學者有所鑽仰,豈不是儒家一大功德,作為主編的您來難道就不是備受後人敬仰的先賢聖哲?而且越是多的人參與,這本書的影響力就越大,說不定就可以讓《五經正義》被朝廷頒為經學的標準解釋,若是當真如此,就算是完成了前所未有的經學史上從紛爭到統一的演變過程。到那時候,您就是一個對儒家經學具有總結和統一之功的大經學家。”

孔穎達仔細思索,覺得房俊的話倒也不是全無道理。

儒學從西漢開始便流派眾多,師說不一。

當時《詩》分齊、魯、韓三家,《書》分歐陽、大小夏侯,《禮》有《儀禮》、《禮記》,其中《禮記》分大小戴,《易》分施、孟、梁邱、京,《春秋》既分公、穀二傳,公羊又有顏、嚴之學。

經學史上稱這些分歧為“師法”。

後來經師又在師法的旗號下更生異說,於是又分出“家法”,再由家法中分出各種專家之說。就像樹乾分枝,校又分枝,枝葉繁茂,漸失根本,經義難明。故有“學徒勞而少功,後生疑而莫正之歎”。

後來古文暢興,糾葛更生。

《詩》有毛傳與齊魯韓爭雄,《易》有高費與施孟爭勝,《春秋》有左傳異軍突起,《禮》又出現《周禮》與分高低,《書》又得壁中古文十六篇……

文字今古,師說歧異,種種分歧,更擾得經學講壇迷霧重重。

在此之前,曾有三次全體學術界的大討論。

一是西漢宣帝有石渠閣大會,二是東漢章帝有白虎觀之議,三是東漢末鄭玄不講家法,遍注群經。

石渠閣之會,重點討論今文經內部師說繁粹的問題,討論結果,不僅沒有統一師說分歧,反而增立博士,加劇了經學內部異說的產生;白虎觀之議,重點討論今古文分歧問題,結果著為《白虎通義》,用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加西漢讖緯迷信統一意識形態,對古文經說的優秀內容無所取正,並未達到學術統一的目的。

這種情況在政權分離之時,倒還可以容忍,但天下統一之後,特彆是自隋王朝設立郡國之學以養士,開設明經、進士科取才以後,沒有一個統一的經解作教材和課試標準,勢必給教育和選舉工作帶來很多麻煩。

隋文帝下令考試國子監學生,準備擇優錄用,可是“自正朔不一將三百年,師訓紛給無所取正”,答案不能同意,眾博士無法評出考卷……

這就尷尬了。

而隨著本朝科舉考試興起,眾多儒門學子得到了晉升機會,偏偏由於儒家經學的答案不統一,給經學考試帶來極大的難度,因此房俊在領導科舉考試改革之時,便大量刪減經學的考題,反而增添了大量有關國學和算學的試題。若是經學能有一個統一的答案,豈有淪落至如此境地?

嗯,不管房俊的本意是打壓經學還是什麼,反正儒家子弟就是這麼想的……

作為儒學領袖,孔穎達編撰《五經正義》的初衷,便源於此。

房俊對此倒是不反對。

儒家學說未必有後世一些極端分子所說的那般不堪,甚至認為是導致中華民族落後於世界的罪魁禍首,禁錮思想阻礙自然科學的發展什麼的更是扯蛋。

自漢而降,儒家學說便是統治階級全力扶持的唯一正統,為何隋朝的科技不落後?為何唐朝的科技不落後?為何兩宋的科技水平傲視全球?為何明朝前期照樣領先世界?

說到底,一切都是製度惹的禍,跟信奉什麼學說並沒有實質的關係。

儒學本就是一門哲學而已,講的是修身養性,宋代中期以前的科舉考試都是策論居多,甚少考到經義,而到了明清兩朝,且將經義典籍拔高至無限的高度,偏偏要去追捧“半部論語治天下”,你不亡國,誰亡國?

而且前期的儒家經學的主題思想是積極而且健康的,隻是到了宋朝後期,程朱理學使其進入臼巢走向極端,而明清兩朝的八股文才是禁錮思想的罪魁禍首!

儒學經義對於一個人的自身修養、道德培育是極其有效的,因此房俊對於儒學絕對不反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喜歡天唐錦繡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天唐錦繡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