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990章 阻擊,天唐錦繡,公子許,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黎明時分,斥候回報,薛延陀騎兵從南而來……

整個白道口的唐軍都繁忙起來,熄滅篝火,備齊箭弩,將昨夜已然喂足了草料的戰馬牽出馬廄,檢查兵刃軍械。

房俊頂盔摜甲,一身裝束停當,走出營帳。

薛仁貴、習君買、高侃等等將校儘皆簇擁在其身後,齊齊望著依舊黑沉沉的南方。

“薛延陀騎兵越有兩萬餘人,陣型鬆散,行進速度也並不快,已經從定襄城的西邊繞過,徑自奔著白道口而來。”

斥候恭敬的述說著前方探得的消息。

此刻右武衛尚未有戰報送來,惡陽嶺之戰的戰況不明,但是根據斥候的消息,薛萬徹定然是大獲全勝,否則接近十萬的薛延陀騎兵即便分出咄摩支這萬餘人留守大營,依舊不下於七八萬,斷然不會隻有兩人餘人的規模。

“武安郡公這回算是立下潑天大功了!”

薛仁貴嘖嘖嘴,語氣之中滿是豔羨。

陣斬五萬入寇國境之薛延陀騎兵,這可是自從衛公李靖突襲陰山之後再不曾有的赫赫功勳,與之相比,侯君集貢獻高昌國都略遜一籌。

論功行賞,妥妥一個國公的爵位跑不掉……

當兵打仗,哪一個將軍不是憧憬著自己能夠縱橫域外斬將奪旗,立下不世之功勳?

習君買也有些吃味:“還不是多虧了咱們大帥?若是依著那位武安郡公的脾性,這會兒怕是還在馬邑城中被宇文法吃得死死的,半步動彈不得。”

仗是薛萬徹打得,但若沒有房俊當機立斷拿下宇文法,更主動承擔起先行向薛延陀開戰的責任,薛萬徹縱然勇冠三軍,又有何用?

現在擅自開戰的罪名由房俊來背,天大的功勞卻被薛萬徹撿去,這些個房俊的忠心部屬,難免氣不平。

房俊瞅了他一眼,淡淡道:“外禦強侮,保家衛國,乃是每一個軍人最神聖之職責!隻要國泰民安、邊疆安靖,背負一些罪責又有何妨?爾等不齒宇文法為了攫取功勳所行之卑劣手段,可是此刻心有怨懟,有所不甘,與那宇文法之流又有何異?國戰當前,任何陰謀手段都要收起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一直對外,才是吾輩應做之事!”

話音不重,言中之意卻重逾千斤!

一眾將校儘皆俯首,齊聲道:“末將謹記!”

這便是房俊與旁人不同之處。

唐軍之中高層將領,幾乎儘皆出身世家門閥,本身的素質使得他們能夠合格的擔負起本身的職位,良好的教育讓他們投身軍伍的那一刻起,便完美的成為大唐軍隊的中堅。

但有利便有弊。

世家出身固然意味著良好的教育,但亦使得他們的目光永遠都放在自己的家族之上。

一旦國家利益與家族利益相違背,他們毫不猶豫的便會做出有利於家族的選擇,至於國家是否因此受損,甚至因而有傾覆之厄,他們全然不在意。

皇帝輪流做,或許這個皇帝倒台了,下一個就輪到咱們家了呢?

……

古往今來,莫不如此。

世家與黨爭一樣,都被王朝的覆滅甚至外族的入侵,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想想安史之亂時世家門閥所掌控的軍隊是如何反應,房俊便對他們充滿了失望,絕無半點信心。

而圍攏在房俊身邊的這些個屬下,卻儘皆屬於寒門出身。

薛仁貴固然有河東薛氏之血統,但偏得太遠,也隻剩下一個名分而已,人家河東薛氏都不屑於承認族譜之上有這麼一個人。高侃也隻是渤海高氏的一個遠房偏支,否則何以跑去右屯衛參軍入伍?

其餘習君買、程務挺、劉仁願、劉仁軌等人,即便與世家搭上一點兒邊,也完全不緊密。

算得上世家子弟,也就唯有一個裴行儉,還不插手軍務……

一直以來,房俊都在力行打造一個完全由寒門將官組成的小團體,借由這幾年的戰事,將這個小團體漸漸的提升上來,形成影響力。將來有自己在中樞坐鎮,這個小團體將會飛速壯大,直至成為大唐軍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以之對抗世家門閥對於軍中的滲透。

打壓世家門閥的國策也必然要在軍中運作,這是房俊配合李二陛下的一招暗棋。

“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這一點必須在軍中貫徹下去。

唯有一支完全忠誠於國家、忠誠於人民的無敵之師,才能夠確保大唐政權不受顛覆,神州大地少受分裂之苦。

……

前方,探馬斥候一批一批的返回,不斷的帶回來薛延陀騎兵的消息。

白道口的右屯衛早已做好應戰之準備。

“這一仗,仁貴你來指揮。”

房俊下令。

“喏!”

薛仁貴精神振奮,明白房俊這是借著對戰薛延陀騎兵的機會,檢驗“三段擊”的成效。

任何戰術,都必須在實戰之中經過檢驗,方才能夠實行全軍。

訓練之時再是好看,上了戰場一無是處,那又有什麼用?

敵人太弱,無法暴露戰術的弱點和缺陷,敵人太強,又容易導致戰術無法發揮精髓,薛延陀騎兵千裡奔襲人困馬乏,又曆經與右武衛的一場大戰士氣低迷,人數卻依舊保持在兩萬人左右,無論規模還是兵種,剛剛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喜歡天唐錦繡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天唐錦繡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