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政治宣言,天唐錦繡,公子許,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隨著劉自言辭激烈、立場鮮明的反對,書齋內一片寂靜,窗外雨水潺潺,淅淅瀝瀝。

房俊默然不語。

當初他諫言李二陛下設立軍機處,一則為了打破關隴門閥把持朝政之局麵,使得十六衛大軍的軍權集中於李二陛下之手,使得朝廷不複重蹈“強枝弱乾”“軍閥林立”之曆史,軍權儘歸中樞;再則,是為了自己快速上位,進入軍方最高指揮係統。

但是李二陛下暴卒,使得計劃出現意外,不能如當初所設想那般繼續執行下去。

原因之一,便在於李承乾並無李二陛下之英明神武……

皇權至上之社會,極有可能導致兩種截然相反之社會狀態:若君王賢明,則可依靠至尊皇權統合全國之力,短期之內調動整個社會的潛力對國策予以改革,爆發出無與倫比的生產力,避免各方勢力之掣肘,達成盛世;而若君主昏聵,皇權越是強大、軍權越是集中,所造成的危害必然越大。

每一次皇權的集中與分散、更迭,都意味著最高權力架構的重組,由上至下的表現,便是政局動蕩、國策反複,於鬥爭之中消耗掉以往數十、甚至數百年積攢下來的根基。

李承乾的確仁厚謙和,但卻不具備成為“英主”的基本條件,沒有堅韌不拔之意誌,更無明察秋毫之睿智,若這樣的君主掌握至高無上的權力,一個思想上的波動、意誌上的變化,都會給既定國策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害。

故而,李二陛下在位之時設立軍機處,可以聚攏軍權、穩定政局;此時若複立軍機處,必然是埋下禍患之根……

他不說話,其餘人自然也不會跳出來說話。

李積身兼軍政兩方麵之大權,但他心心念念想的都是避免功高震主,想要以“自汙”的方式離開權力中樞,自然不會想著再度成為軍機處的執掌者之一,這與他的理念相背。

李靖有“軍神”之名譽,即便隱忍十餘年,於軍中之威望仍舊不遜色於李積,但他年事已高,且這麼多年來見慣官場浮沉、人情冷暖,對於權力全無熱衷之念,隻想著鼎定亂局、剿滅叛軍便歸隱林泉,以當下之功勳保子孫後代安穩榮華。

李孝恭更是自貞觀初年便開始“自汙”,將以往所有功勳都用“貪財”“好色”“驕奢”等等手段消磨殆儘,若非李二陛下起複其擔任安西大都護,斷然不會再入中樞,軍機處設立與否,他根本不在意。

至於李道宗,縱然軍機處複立,他也不可能成為主導,自然不會關心……

軍方幾位大老皆對軍機處複立一事並無熱衷,文官一方更是對這樣一個集中軍權繞過政事堂的機構深惡痛絕,誰又會反駁劉自之言?

主位之上,李承乾雖然極力控製情緒,但麵色的變幻依舊難以掩飾其心中的憤滿、不爽。

他熟讀史書,自然知道古往今來稱王稱帝者不知凡幾,卻從無幾人能夠真正做到至尊天下、言出法隨,所謂的“手指日月”“君臨天下”都是扯澹,但此刻見到自己的提議幾乎被文武雙方同時反對,依舊深受打擊。

明白是一回事,能夠接受則是另外一回事……

不過性子軟倒是也有好處,碰壁撞牆之後能夠及時意識到凶險並且自己做好心理建設,明智的避過這樣一個有可能將自己深陷進去的大坑。

尤其是發現素來對他不遺餘力支持、從來不在乎個人利益的房俊都罕見的默認了劉自的反駁……

李承乾穩穩心神,吸了口氣,頷首道:“劉侍中此言有理,是朕思慮不周,此事暫且不提,日後再做計較。”

軍機處的權力對於任何一個皇帝來說都有著無法抗拒的誘惑,既然眼下複立軍機處受阻,不妨暫且擱置,日後局勢變化,再有良機之時商議不遲。

一眾文武見到李承乾從諫如流,且能夠當眾自認“思慮不周”,鬆了一口氣的同時,也深感這位陛下的確性子溫和、處事圓潤,實乃臣子之幸、天下之幸。

岑文本慨然道:“陛下虛懷若穀、胸納四海,實乃千古罕見之聖君,臣等有幸托庇於您羽翼之下,定將竭儘全力輔左您成就皇圖霸業,若非此誓,人神共滅!”

言罷,起身一揖及地,神情激蕩,大禮參拜。

其餘大臣也儘皆起身,紛紛參拜,齊聲道:“輔左聖主,死而後己!”

李承乾也站起身,麵對眾臣的認可心情激動,連連擺手道:“朕雖九五至尊,卻不能以天下之福祉成就自身之功業,高祖皇帝晉陽起兵、匡扶亂世,結束隋末之烽煙一統河山,太宗皇帝金戈鐵馬、萬世聖皇,於廢墟之中創建貞觀之盛世!朕才具不足、德淺福薄,不敢自比先皇,惟願與諸君一道整頓李治、振興百業,使天下承平、民豐物阜,待到千百年後,後人緬懷朕與諸卿之時道一句‘不負仁和之年號’,心願已足。”

他的確沒有李二陛下的雄才偉略,卻也有著清晰的認知。

所處之時代不同,施行之國策亦要有些區彆,誰不豔羨秦皇漢武一統神州、遠逐匈奴的曠世偉業?但盲目追逐那些殊勳霸業,不顧當下之時局,結局隻能如隋煬帝那般基業儘毀、暗然落幕,留下百世罵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喜歡天唐錦繡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天唐錦繡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