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兩千二六章 千秋大計,天唐錦繡,公子許,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華夏不貪婪於領土嗎?
自然不是。
否則偌大神州由何而來?
隻不過華夏對於領土之述求並非那麼直接、那麼血腥、那麼殘暴,而是在民族融合之過程中逐步發展、水到渠成。
當某一地域之民族最終與華夏相融合,其領地自然而然並入華夏……
曆史上,唐朝之時“羈縻州”製度大行其道,鼎盛時期甚至多達八百餘個,但當國勢衰落之後,這些“羈縻州”先後脫離大唐掌控,並未最終成為大唐領土的一部分。
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未能完成民族融合。
不是一家人,必然是要分開的……
民族融合不僅僅在於是否受中樞之領導、軍事是否彼此互助,更在於文化、經濟、習俗……等等多方麵的融合。
是一個極其龐大且精細之過程。
……
祿東讚沉默良久,最終無奈說道:“你們漢人總是有那麼多的奇思妙想,且願意將其予以實踐,對也好、錯也罷,從不曾間斷探索各種各樣的可能性。”
或許,這才是華夏文明一枝獨秀之根源?
與之相比,吐蕃人簡直就好似未開化的蠻夷,隻能遵循華夏之軌跡對內部予以改革,照葫蘆畫瓢的照搬華夏製度,卻還要因為各種各樣的限製而有所閹割……
房俊語重心長:“所以華夏即便屢屢陷入絕境,王朝傾頹、權力更迭,但總是能夠於廢墟之中迅速崛起,皆在於文化、在於製度。吐蕃強盛一時又有何用呢?即便你們那位讚普能夠攻陷長安、傾覆大唐,但長久去看,吐蕃注定滅亡、華夏亦複崛起。”
事實便是如此,華夏文化的包容性、韌性注定了文明的最高等級。
縱使後世國祚斷絕於滿蒙之手,神州陸沉、萬馬齊喑,但文化之脈絡、傳承卻始終未斷,反倒是強盛一時的外族最終被華夏所同化,淪為華夏的一部分……
“所以,所謂的‘自治區’僅隻是一個障眼法?”
祿東讚發問。
房俊不承認:“怎麼可能?華夏文化最大的優點便是‘兼容並蓄、和諧共處’,對待任何異族皆一視同仁、無分彼我,甚至於在某一些邊遠的民族聚居之處,還會給予各種政策上的優待。”
祿東讚才不信這些,嗤之以鼻:“但據我所知,大唐之律法嚴格控製與外族通婚,異族想要入籍大唐更是難如登天,這就是你說的‘一視同仁、無分彼我’?你們唐人歧視一切異族。”
這是事實,任誰也無從辯駁。
悠久之傳承、燦爛之文明、強盛之國勢、富裕之生活……這一切促使唐人產生無與倫比的優越感,自覺是世間文明第一等,如何看得起那些茹毛飲血、野蠻掠奪的番邦胡族?
“任何事都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怎可能一蹴而就呢?華夏文明的最高述求便是‘世界大同’,但是想要實現這樣一個崇高的目標,需要千年甚至幾千年之努力。民族融合也是一樣,畢竟你們這些胡族帶給華夏的傷害太多,總不能要求所有唐人如同聖人一般不計前嫌、忘卻仇恨吧?”
“若不能忘卻曆史,何談融合、何談一視同仁?”
“我們牢記曆史不是想著要報複誰,而是不忘初心、不忘教訓,避免重蹈覆轍。前隋基業起於北魏六鎮,絕大多數都是鮮卑人,大唐承襲前隋之國祚,便是連太宗皇帝都有著鮮卑人血脈,但何曾有人去歧視鮮卑人?時至今日,鮮卑人早已與華夏融為一體。”
華夏文明之包容性千古第一,即便曾經帶給華夏文明滅頂之災的滿、蒙,一旦時過境遷和諧融合,皆視為一體,無分彼我。
事實上又何至於滿、蒙?
匈奴、突厥、瓦剌……這些民族當中或多或少皆融入華夏,皆華夏子孫、炎黃之後。
即便是那凶殘暴戾、禽獸之心的倭人,誰又能保證其不會有朝一日亦入我華夏、再不複所謂的“千古一係”呢?
祿東讚目光幽深,嗟歎道:“這可是一項浩大無比的工程。”
吐蕃尚在掙紮求存,最大的願望也不過是能從高原俯衝而下在大唐的國土上擄掠搶奪,而大唐卻已經在推行長達十餘代甚至數十代的長遠而恢弘之民族融合計劃。
相比之下,天淵之彆。
他看向房俊:“所以越國公是想將我說服之後,幫助大唐完成融合吐蕃之大計?”
“知我者,大論也!”
房俊笑道:“鬆讚乾布其人在吐蕃之中固然稱得上雄才偉略,但是放之餘四海,不過是權勢利祿蒙了眼的庸才而已,況且其後繼無人,隻需身死,曾經雄踞高原之上的吐蕃瞬間土崩瓦解……大論是鬆讚乾布之下的吐蕃第二人,若能在危難之際將吐蕃人民拯救於水火之中,且讓吐蕃融入大唐,必然是震古爍今之偉業。吐蕃人民世代稱頌,您便是吐蕃當之無愧的聖賢,既無前者、更無後繼。”
祿東讚默然無語。
……
裴行儉將公文、戰報處置得差不多,這才起身離開桌案,來到茶幾旁自己倒了一杯茶,喝了一口,道:“這幾日從長安來的糧秣輜重數量驟降,中書省的文書之中諸多抱怨,言及籌集糧秣困難,已經影響觀眾米價之穩定……看來是有人從中作梗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喜歡天唐錦繡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天唐錦繡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