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經殘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一五章 龍虎樁,民國宗師,丹經殘文,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形意拳的三體式,號稱是一切樁法拳術的根本,在於樁法的升降之力。
而這一點,在楊猛跟李存義學習剩下的十二大形之後,感受得尤其明顯。
十二大形,楊猛早在東北便隨常海練過,不過那時練得是心意六合的打法與拳意,到了北派形意拳中,無論是練法還是打法,又都有了新的變化。
這個變化自然就出在三體式上,確切地說,在於三體式中暗含得升降之力。
雖然楊猛距離出神和抱丹都還有些距離,但他在武道上的造詣與目光,已經具備了真正開宗立派的資格,也就是說,完全脫離了那種死練呆練的範疇,雖說李存義一下將十二大形中練法與打法上的關竅都說給他聽,可對於他現在的境界來說,便不會再如初學時那般,因為一兩個關竅,而影響整個拳架的理解和變化。
這就是,一法通則萬法明。
就好比三體式中的升降之力,楊猛之前也曾有過很深刻的體會,但在練了幾天十二大形之後,便明顯感覺到這一手簡單至極的三體式,卻是最適合龍形與虎形的樁法乃至發勁。
功夫早就已經上了身,而那些真正上乘的打法與關竅,其實便是一兩句話便能點透的東西。
如果弟子沒有基礎,將所有關竅一股腦地告訴弟子就是揠苗助長,如果弟子已經將功夫練上了身,那這麼做又有不同,在武門中,叫做安手安眼。
功夫還是徒弟們每天都要苦練的那套功夫,但經過了師傅親口指點的關竅後,那一路以練法見長的功夫,就算是有了可以用作實戰的手法和眼法,進而便不再是最簡單的練家子,而是真正的打家。
當然,像楊猛如今的層次和境界,可謂已到了手眼通天的地步,形意十二大形中的關竅,自然是一練便可水到渠成。
而因為對三體式不同的感悟,楊猛又對龍形和虎形最為上心。
龍形練心、搜骨、洗髓,骨中養血壯氣,練龍形者,又為雲,雲從龍,所以起手式多從承漿之穴起,深心格致,身體活潑之理自然明了。
虎形貫脈、易筋、壯膜,筋膜生肌長勁,習虎形者,又為風, 風從虎, 在拳中而為虎撲,臀尾起落不見形,以一記虎樁打通督脈,進而力通百脈,格虎形之至理,以通諸竅門。
楊猛之所以要將龍虎雙形一同習練,是因為龍形的起手承漿之穴,即唇下陷坑處,又名任脈,與虎形之氣發自督脈,而任督二脈正是輪回相接的兩路練氣之源頭, 二形一前一後, 一升一降,就是三體式。
一個最為簡單的三體式,瞬間演化成龍虎雙形,卻絲毫不會讓楊猛覺得錯亂,因為這龍虎雙形,都是由三體式的升降之力中發勁,隻要明白了這雙形的神意與動勢,便能通過這最為簡單的樁法,融合龍虎雙形上乘搜骨易筋的練法,明了雙形拳路發力的源頭,乃至神意運行的道理。
如此一來,自然便會無往不利。
實際上,三體式也可拆解,其中那手上承的升力之姿態,便叫降龍樁,立意正是要通過這手臂中蘊含得上乘發勁道理,將天上飛騰神遊的天龍拽在手心之中,讓它無從而去。
再說白點,就如同後世成年人領孩子放風箏時的動作要領,手臂要一動一動地起伏向上,並通過吞氣吐納的作用,使得丹田的氣血與勁力一掙一掙地向上運行,因為龍本無形,所以這一手也是無形之手,重在降龍神意與龍吟無形之法。
至於伏虎,就是三體式中向下的手勢與樁法。
因為老虎善躍,想要降伏住老虎,便要手掌向下發勁,以按捺的姿態,防止老虎繼續跳出掌控,以吐氣的發勁手段,將丹田中的氣血與勁力向下盤一股一股地鼓蕩,假想著手下那猛虎仍在不住掙紮跳動,從而使得整個下盤乃至脊椎,在一動一動的變化中,呈現出渾圓一體的味道。
這一升一降,一掙一按,看似簡單,卻已經融入在十二大形的眾多打法之中,如老猿望月或猛虎跳澗等,隻要配合不同大形在雙腳上的步法或發勁關竅,自然便會呈現出不同的打法。
重點是四肢同時分化的動勢,乃至神意的沉澱或上浮,這也是真正的降龍伏虎樁法,又稱龍虎樁,再後來,甚至有人隻憑這一個降龍伏虎樁法,演化出了一套實戰型的拳術——龍虎拳。
龍虎樁是活樁,隻要手腳中的勁力瞬間反轉,使得神意中的龍虎顛倒,便是形意五行第一拳,劈拳,而若是龍虎不動,那麼便是形意橫拳。
從形意八卦到太極三皇炮錘,楊猛的武藝也像漸漸接近圓滿的化勁之術,呈現出融會貫通的跡象,等到李存義再將十二大形的關竅一一點通之後,他對拳術乃至對身體骨骼筋絡的練法,不覺又有了長足的進步。
很多人練了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輩子,卻因為沒有通神入明,在拳術上無法海納百川,而有的人練了幾年,卻已經在練法乃至打法上都出神入化。
武道一途,絕對不是武俠小說中說得那樣,練得年頭越多,身上的內力越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喜歡民國宗師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民國宗師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