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拌日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0章 抗疫紀念碑,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涼拌日月,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1742年六月底,大江南北被大清橫掃安南的捷報點燃。

當“安南南北近三千裡、良田超五千萬畝,可養活千萬人”的消息傳開,民間一片鼎沸。

京城聚福樓飯莊。

“您老瞧瞧這報紙!”跑堂的小陳抖著《中華日報》邊角,“安南擁有五千多萬畝良田,比咱直隸加山東還肥!

當今聖上這是要讓咱們天天吃白米飯呐!”

臨窗而坐的老舉人扶了扶眼鏡,搖頭晃腦道:“昔年漢武開西域,今上定安南,此乃成祖之後第一偉業!”

同桌的綢緞商人忙舉杯:“可不是麼?我那廣州分號昨兒來信,說紅河三角洲的稻田望不到邊,新收的香米裝了三百船——”

“要我說,聖上最絕的是免除安南關稅和土著轉運補貼!”隔壁桌的布莊老板拍著大腿。

“咱賣去安南的布帛全免稅,運回來的土著還能賺轉運補貼!

我家老三剛置了三桅福船,專跑安南航線,一趟下來賺的銀子能鋪滿船頭!”

話音未落,門外突然鑼聲震天,八抬大轎抬著“安南貢米”招搖過市,黃澄澄的稻穗從轎簾縫隙漏出,引得孩童追著喊:“吃安南米,長個子!”

隨著安南米如潮水般湧入,京城米價半月連降三成。

胡同裡的王嬸掀開鍋蓋,看著鍋裡多抓的兩把米笑出褶子:"可算能給虎娃們熬稠粥了!"

與此同時,東南沿海掀起造船熱潮。

泉州、廣州等地造船廠樁機轟鳴,民間船塢為承攬更多商船訂單,紛紛擴建船台。

漳州老匠人們光著膀子丈量新船龍骨,比劃著:"這船加寬三尺,可以多裝五百石糧食!"

訂單排至次年的鐵匠鋪裡,爐火旺得能映紅夜空,新鍛的錨鏈粗如人臂,專為載重萬石的三桅福船定製。

廣州港的船商們圍聚行會,爭著預訂新型"趕繒船"——這種改良商船比尋常福船多出一層貨艙,底艙暗格可藏貨亦可藏人。

徽州茶商砸下重金:"給我的船加兩層隔艙,鬆蘿茶要和安南香茅分開儲!"

福建糖商則盯著圖紙上的"水密艙壁"設計:"這樣的船跑南洋,遇風暴也能穩如泰山!"

民間船廠的招工告示貼滿碼頭,"高薪聘造船熟手"的墨跡未乾,便被應募者的手印糊成花臉。

當第一艘載一萬五千石的"懷遠號"試水時,圍觀百姓數著船上的十二道風帆,議論著"這船一趟能拉多少安南米"。

奉天省大連造船廠碼頭,海浪拍打著巨大的龍骨。

弘曆身著明黃吉服,立於觀景台,領班軍機大臣張廷玉、兵部尚書傅鼐等重臣隨侍兩側。

隨著弘曆抬手擲出的青銅令箭入海,兩艘裹著紅綢的龐然大物緩緩滑入渤海,船首撞碎浪花時,岸上響起山呼海嘯般的“萬歲”。

“啟稟陛下,此乃仿法蘭西《聖菲利普號》形製改良的大型戰船。”廠長高晉伏地稟報,聲音蓋過禮炮轟鳴。

“船長二十丈,寬五丈,吃水兩丈,排水量四十萬石,可搭載六十六門重型火炮,艙底設十二道水密隔艙,可抗十二級風浪!船舷易損處皆覆鐵皮,尋常火炮難傷分毫。”

弘曆扶著白玉欄杆俯瞰新船,見甲板上“日月盈昃,辰宿列張”的彩繪在陽光下奪目,船頭所刻吞海獸首猙獰可怖。

“可載多少兵丁?”弘曆忽然開口。傅鼐忙跨前半步:“每船可載兵勇千餘,另設貨艙儲糧萬石,足以支撐數月遠洋征戰。”

弘曆望著桅杆上緩緩升起的龍旗,目光落在船塢儘頭“奉天省大連造船廠”的匾額上,語氣帶了幾分嘉許。

“此二船由奉天省起造,又於大連入海,便叫‘奉天號’、‘大連號’——既記功於斯地,亦昭告我大清龍威可鎮海天。”

眾人稱賀之際,弘曆望著船身暗忖,法蘭西、英吉利百炮戰船橫行大西洋,此船雖仿其舊型,在東亞卻足以震懾諸國。

弘曆指尖叩擊觀景台欄杆,忽然正色道:“高愛卿,南洋航線商賈雲集,我大清每年數億白銀流水皆經此道,如今戰船匱乏如門戶洞開!”

弘曆掃過船塢,“著你三年內督造二十艘同型戰艦,錨定琉球、呂宋、馬六甲諸要衝,先將大清周邊航道攥在掌心!”

頓了頓,語氣更沉,“著令從船廠匠戶、民間能工巧匠中遴選能手,組建船舶設計院!”

弘曆目光如炬,“不惜重金搜集西洋船圖,就是拆了英吉利、法蘭西商船的龍骨,也要琢磨出百炮戰船的精髓!”

“臣遵旨!”高晉跪地叩首,心知法蘭西雖有百炮巨艦的尖端技術,卻僅願分享中端造船技藝,所求核心機密始終不得,隻得領命另作籌謀。

張廷玉出列躬身:“陛下,隻要我朝吃透現有西洋形製,再融華夏工藝之長,假以時日必能青出於藍。”

弘曆望著海天交界處翻湧的雲氣——那裡商船如蟻,滿載香料白銀而來,眼底泛起銳意:“便依卿所言,穩紮穩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喜歡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