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拌日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3章 蜂窩煤問世,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涼拌日月,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蘇琦領旨離開後,連夜召集幕僚,查閱各類典籍資料,同時派人尋訪熟悉海外商事的留洋學子,多方了解證券交易所的運行模式與規則。

與此同時,上海碼頭,寒風裹挾著江水的腥氣撲麵而來,匠人們顧不上休息,立刻投入到搭建證券交易所的工作中。

十一月底,大雪覆蓋京城。

養心殿內,弘曆翻看著順天府呈報的凍斃人數奏疏,眉頭越皺越緊。

弘曆揉了揉凍僵的手指,對著當值太監吩咐:"傳工部尚書周明遠。"

殿外寒風呼嘯,積雪壓得廊下的宮燈微微搖晃。

片刻後,周明遠踩著積雪匆匆趕來,官靴上沾滿泥漿。

"臣叩見皇上!"

"起來吧。"弘曆鋪開素絹,寥寥幾筆勾勒出渾圓帶孔的煤球與敞口泥爐:"煤粉混助燃物,加水揉成球狀,戳十二孔。

再以泥土塑爐,留通風口,頂部平置。三日內呈樣。"

弘曆筆尖輕點煤球孔洞,"孔徑需均勻,太小易熄,過大散溫,此乃朕從《天工開物》旁注中偶然所得,古法記載雖簡,細究卻暗藏巧思。"

周明遠俯身細看圖紙,恍然道:"原來古人早有製煤之法!皇上博古通今,竟能從故紙堆裡尋出這般利民良策!"

"先聖智慧,當取其精華。"弘曆將圖紙推至案前,"泥爐雖簡,夜間萬不可置於室內,日間亦需開窗通風——煤燃生濁,謹防中毒。"

"臣謹遵聖諭!"周明遠叩首起身,捧著圖紙疾步退去。

弘曆站在窗前,望著漫天飛雪,心中掛念著民間百姓是否能熬過這嚴寒冬日,也想著蜂窩煤推廣是否順利。

沒過幾日,周明遠匆匆趕來複命,懷中抱著蜂窩煤樣本,身後跟著幾個工匠,抬著嶄新的小火爐。

“臣啟稟皇上,蜂窩煤與火爐已試製成功,請皇上過目!”周明遠小心翼翼地將蜂窩煤放在案上,又指揮工匠將火爐安置妥當。

弘曆走上前,細細打量著蜂窩煤。

隻見這煤球渾圓規整,上麵均勻分布著十二個孔洞,與自己描述的彆無二致。

弘曆又蹲下身子,查看火爐構造,爐身小巧卻結實,爐門開合自如,爐蓋上還留有放置鐵鍋的凹槽,設計精巧實用。

“點火試試。”弘曆吩咐道。

工匠們熟練地將蜂窩煤放入爐中,點燃引火之物,火苗順著煤球的孔洞迅速竄起,不多時便燒得通紅。

弘曆命人放上鐵鍋,倒入清水,不過片刻,鍋裡就熱氣騰騰。

“好!好!”弘曆連聲稱好。

“三塊煤球便能燒將近一天,如此一來,百姓過冬成本大減。

周愛卿,即刻安排批量鑄造火爐,大量製作蜂窩煤,優先分發到北方苦寒之地,傳授製煤用爐之法,務必讓家家戶戶都能用上這取暖做飯的好物。”

“臣遵旨!”周明遠躬身領命。

待周明遠離去,弘曆坐在龍椅上,目光深邃,蜂窩煤的推廣不僅能讓百姓度過寒冬,更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一步。

數日後。

"小李子,"弘曆突然開口,喚來近侍太監李玉,"皇家一號各商鋪的煤球樣品,可有百姓問津?"

"回皇上的話,"李玉連忙躬身,"正陽門、崇文門那幾家鋪子最熱鬨。

那泥巴燒製的爐子隻要八百文錢,樣品爐整日燒得通紅,不少人當場就掏錢買了,昨日崇文門一家店,煤球就賣出十萬多個。"

弘曆微微頷首,翻開案上的賬本:"從前每戶過冬要千餘斤煤炭,如今三百個煤球就足夠了,還能用於煮飯,百姓自然會算這筆賬。"

"奴才遵命!"李玉應聲記下。

京城街頭巷尾,茶館酒肆,蜂窩煤成了百姓熱議的焦點。

"張嬸兒,您家那新爐子真能省煤?"胡同口王嫂子湊近閒聊,盯著對方院裡摞得整整齊齊的煤球。

"我家往年囤兩車炭,今年用這煤球,三百個就夠了!不到五銀元!"

張嬸笑著掀開鍋蓋,白汽頓時漫出來:"可不!昨兒燉了仨時辰蘿卜牛腩,才用了半塊煤球。"她壓低聲音,"聽說這法子是皇上從古書裡琢磨出來的,官府的人還挨家挨戶教咱通風防中毒呢。"

崇文門煤球鋪前,掌櫃的敲著梆子招攬生意:"泥爐八百文,煤球十文錢一個!買十送一,保準您過冬暖乎!"

幾個煤商黑著臉站在人群外,被百姓擠得直往後退。

有好事者扯著嗓子起哄:"王掌櫃,您家炭塊賣得比煤球貴一倍,這生意不好做咯!"

入夜,炊煙混著煤香飄滿街巷。

李家媳婦邊往爐子裡添煤球,邊對丈夫念叨:"省下的錢能給孩子添件棉襖,再買兩鬥白麵。

皇上這主意,真是救命的菩薩心腸!"隔壁傳來孩童嬉笑:"娘,爐子烤的紅薯比灶火甜!"

寒風呼嘯的夜裡,千家萬戶的小火爐燒得通紅,議論聲、歡笑聲混著煤球燃燒的劈啪聲,漸漸蓋過了煤商們的抱怨。

煤球的爆火如一場燎原之勢,短短半月,京城煤價竟跌去三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喜歡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