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燈輕劍斬黃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章 空中威脅,譯電者,青燈輕劍斬黃泉,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卷首語

【畫麵:修複的美軍 P-51 戰鬥機飛行影像,引擎聲蓋過風雪呼嘯。字幕:1950 年 10 月的朝鮮上空,美軍憑借 1400 餘架作戰飛機掌控絕對製空權。當誌願軍通信兵背著電台踏入雪原時,他們不僅要對抗零下 40 度的嚴寒,更要在美軍偵察機的 "眼睛" 下守護永不中斷的電波。】

一、1950 年 10 月 20 日 長津湖雪原

【曆史影像:黑白膠片中,誌願軍戰士在雪地中突然臥倒,鋼槍與電台部件在雪麵投下細碎陰影。畫外音:第 27 軍通信營戰士徐福才的帆布背包裡,日式 15 瓦電台已被拆成零件,變壓器藏在棉鞋墊下,線圈纏在步槍槍管上,這是應對美軍空中偵察的無奈之舉。】

"老徐,又來敵機了!" 報務員小李的手肘撞在徐福才腰間,兩人同時撲倒在雪坑裡。三架 P-51 戰鬥機從東南方向低空掠過,螺旋槳掀起的氣浪卷著雪粒打在鋼盔上,像密集的鼓點。徐福才盯著二十米外的戰友 —— 他正用凍僵的手指拆解報話機,天線杆被掰成三段,分彆塞進不同的雪洞。

美軍偵察機的轟鳴聲消失後,小李爬起來拍掉胸前的積雪,露出藏在棉襖裡的指南針雛形:步話機的線圈纏在鉛筆上,針尖塗著從步槍準星刮下的金屬粉末。"這樣能指南嗎?" 他吹掉針尖的雪,線圈在寒風中微微顫動。

【檔案資料:第 27 軍通信營日誌(1950 年 10 月 20 日)記錄:"本日遭遇敵機 12 批次,所有電台實施 '' 碎片化偽裝 '',重要部件分散埋藏,步話機零件改造為導航工具 37 例。"】

二、碎片化生存

【場景重現:演員演示誌願軍戰士拆解電台:將電子管塞進搪瓷缸,用雪覆蓋偽裝;線圈纏繞在水壺上,利用金屬反光誤導敵機。曆史錄音:誌願軍通信兵張連發回憶:"美軍飛行員以為我們背的是炒麵袋,其實每個補丁下麵都藏著電台零件。"】

徐福才蹲在背風處,用刺刀挖出深約 30 厘米的雪洞。電台的蓄電池太重,無法隨身攜帶,他隻能用步槍刺刀在周圍刻下不易察覺的標記 —— 三道斜杠代表安全,圓圈加叉代表危險。小李蹲在旁邊,用步話機的耳機線綁住指南針,線圈對準北極星方向,鉛筆尖在結冰的地圖上劃出歪斜的箭頭。

"上次在孟良崮,咱們用繳獲的美式電台發報。" 小李突然開口,聲音被風聲扯得斷斷續續,"現在反過來,用他們的零件做指南針。" 徐福才沒接話,手指在蓄電池表麵抹了層雪霜 —— 這樣能減少金屬反光,卻也讓電池溫度更低。他想起三天前在安東,後勤部長拍著他的肩膀說:"小徐,這些電台比炮彈還金貴,沒它們,整個兵團就是聾子瞎子。"

【曆史細節:根據《誌願軍裝備搶修實錄》記載,入朝初期每部日式 15 瓦電台平均被拆解為 17 個部件,分散由 3-5 名戰士攜帶,重要電子管需用體溫保溫,蓄電池則埋藏在 - 1.5 米深的凍土層下以躲避雷達探測。】

三、空中絞殺與地麵智慧

【畫麵切換:美軍偵察機投下的照明彈將雪原映成白晝,誌願軍戰士立即俯臥不動,電台部件與周圍雪地的溫差在紅外膠片上顯示為模糊斑點。字幕:美軍實施 "目視偵察為主、雷達輔助" 的空中戰術,迫使誌願軍創造 "零件即裝備,裝備即地形" 的生存法則。】

"老徐,指南針歪了!" 小李突然壓低聲音。徐福才抬頭,發現鉛筆尖偏離了北極星方向 —— 是附近的步槍槍管產生了磁場乾擾。他解下腰間的牛皮槍套,將指南針裹進兩層棉襪,再塞進裝炒麵的布袋裡。這個臨時改良的指南針,針尖顫動幅度果然減小了。

遠處傳來炸彈爆炸的悶響,是美軍在轟炸疑似行軍路線。徐福才數著爆炸間隔 —— 每隔 40 秒一次,規律得像鐘表。這讓他想起在通信學校學過的反偵察知識:當敵機來襲時,拆解後的電台部件間距必須超過 5 米,避免被一發炮彈摧毀整套設備。此刻他的帆布背包裡,裝著變壓器的搪瓷缸在左,藏著線圈的水壺在右,中間隔著半塊壓縮餅乾。

【通信技術考據:美軍 AN/APS-4 雷達可探測 30 公裡內的金屬目標,誌願軍通信兵發現,將電台部件與鐵鍋、鋼盔等日常金屬物品混雜埋藏,能有效乾擾雷達回波,此方法後被寫入《誌願軍通信抗乾擾手冊》。】

四、暮色中的零件重組

【曆史影像:黃昏時分,誌願軍戰士從雪洞中挖出電台部件,在帳篷內借助燭光重組設備。鏡頭特寫:徐福才用凍裂的手指拚接線圈,焊點在煤油燈火焰下閃爍微光。畫外音:第 27 軍通信科記錄:"每日 17:00-20:00 為零件重組時間,需在 60 分鐘內完成設備組裝與調試。"】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譯電者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遊戲競技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