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燈輕劍斬黃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3章 地下電波,譯電者,青燈輕劍斬黃泉,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卷首語

【畫麵: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櫃內,一台用美軍炮彈箱改製的信號測試儀靜靜陳列,箱蓋內側用紅漆寫著 “虛擬天線測試專用”。旁邊的玻璃展櫃中,《1952 年上甘嶺通信技術試驗報告》第 17 頁清晰記錄:“10 月 18 日 14 時,首次完成地下 3 米虛擬天線測試,信號衰減率 35%,創戰場通信新紀錄。” 字幕:當傳統天線在炮火中不堪一擊,誌願軍將通信的希望寄於大地。一場顛覆認知的虛擬天線測試,即將在焦土下展開,讓無形的電波穿越硝煙,在泥土中編織出永不折斷的通信網絡。】

1952 年 10 月 18 日午後 上甘嶺 3 號坑道【曆史影像:黑白膠片記錄誌願軍通信兵在坑道內調試設備,鏡頭特寫王強抱著改裝後的步談機,機身纏繞著從美軍吉普拆下的銅線,旁邊擺放著老周用鐵皮盒製作的土壤導電模型。畫外音:第 15 軍《通信技術攻堅日誌》(1952 年 10 月 18 日):“在前期土壤導電實驗基礎上,決定開展‘虛擬天線’首次實戰測試,目標:地下 3 米深度實現穩定信號傳輸。”】

老周的手指在自製的信號測試儀上敲擊,鐵皮外殼發出悶響。他盯著刻度盤,突然罵道:“見鬼!地表天線信號衰減 87%,地下 2 米反而提升到 62%。” 王強蹲在旁邊,手裡攥著記錄土壤濕度的紙條:“早上測的含水量 23%,比昨天高 5%。” 兩人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希望 —— 之前的理論推斷正在被數據驗證。

“準備下探 3 米。” 老周揮了揮手,戰士們立即用繳獲的美軍鐵鍬挖掘。當銅質接地電極埋入凍土層,王強將步談機頻率調至最低頻段。耳機裡先是一片寂靜,接著傳來微弱的電流聲,像春蠶啃食桑葉般細碎。“有了!” 王強突然喊道,“聽到指揮部的載波信號了!”

【曆史考據:現存於中國人民解放軍檔案館的《1952 年虛擬天線測試原始數據》(編號 1952-10-18-11)顯示,首次測試采用 “銅電極 + 石墨土壤” 組合,地下 3 米處信號強度達 0.7V,較地表天線提升 400%。軍事科學院保存的同期美軍電子偵察記錄,首次出現 “異常低頻地下信號” 標注。】

泥土深處的信號博弈

【場景重現:演員演示誌願軍戰士在坑道岩壁上安裝振動傳感器,鏡頭捕捉老周用美軍望遠鏡改裝的信號放大器,以及王強趴在測向儀前記錄數據的專注神情。曆史錄音:通信兵李建國 2013 年回憶:“老周說我們是在給大地裝耳朵,那時候不懂什麼電磁理論,隻知道挖得越深,信號越穩。”】

老周的放大鏡掃過土壤樣本,突然發現導電率最高的區域集中在含有鐵礦砂的土層。他抓起一把混有鐵砂的泥土,對王強說:“把接地電極換成角鋼,增加金屬接觸麵積。” 當新電極打入地下,信號強度瞬間提升 20%。但好景不長,美軍的乾擾機突然啟動,耳機裡的電流聲被刺耳的嘯叫淹沒。

“切換備用頻率!” 王強迅速轉動旋鈕,卻發現地下天線的頻率調節範圍比地表天線窄得多。老周盯著示波器,突然想起在東北時見過的礦石收音機:“用礦石晶體做濾波器!” 他從口袋裡摸出塊紫水晶,那是從美軍隨軍牧師的十字架上拆下的。當紫水晶接入電路,雜音奇跡般地減弱,信號重新清晰起來。

【技術細節:虛擬天線的 “三要素” 在首次測試中成型:①深度控製(3-5 米避開地表乾擾層);②介質優化(摻入石墨、鐵砂提升導電率);③天然濾波(利用礦石晶體過濾高頻乾擾)。這些技術要點被老周用刺刀刻在坑道岩壁上,成為後續施工的 “黃金法則”。】

心理暗戰的地下較量

【曆史實物: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藏 “1952 年虛擬天線測試記錄本”,內頁用藍筆記錄著每次信號中斷時的心理活動:“第 3 次中斷時,手在發抖,怕辜負了前線戰友的信任。” 畫麵特寫某頁邊緣的牙印,推測為測試緊張時留下。】

當信號穩定傳輸 10 分鐘後,王強的後背已被冷汗浸透。他想起三天前犧牲的通信員小張,當時小張正是因為地表天線被炸毀,沒能及時傳遞敵軍炮火坐標。“這次一定要成。” 他喃喃自語,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步談機上的彈痕 —— 那是前天美軍炮擊時留下的紀念。

老周的壓力更甚,作為技術負責人,他清楚這次測試的成敗關乎整個地下通信網的未來。當電流表指針突然向下跳動,他的心臟跟著漏跳一拍,直到發現是土壤結冰導致含水量下降,才鬆了口氣。“戰場上沒有完美的環境,” 他在筆記本上寫道,“我們要讓設備適應泥土,而不是讓泥土適應設備。”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譯電者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遊戲競技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