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燈輕劍斬黃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51章 “紅十月” 來華,通信曙光初照,譯電者,青燈輕劍斬黃泉,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卷首語

【畫麵:泛黃的曆史地圖上,一條從莫斯科蜿蜒至東北工業基地的紅色虛線緩緩浮現。鏡頭切換至 1953 年的滿洲裡口岸,寒風中,裝載著 “紅十月” 電台生產線設備的列車緩緩駛入,車廂表麵凝結的冰霜在陽光下泛著冷光。字幕:1953 年,朝鮮停戰協定簽署,新中國迎來喘息之機。通信工業,作為國防與民生的關鍵紐帶,卻因戰爭損耗與技術空白陷入困局。此刻,跨越萬裡的蘇聯 “紅十月” 電台生產線,正成為照亮通信工業前行之路的曙光,一場關乎技術傳承與自主突破的無聲戰役即將打響。】

1953 年 8 月,一列載滿蘇聯 “紅十月” 電台生產線設備的列車,衝破北方初秋的寒意,緩緩駛入東北某工業基地。車廂上 “CCCP” 的標識在鏽跡中若隱若現,每節車廂裡,裹著油紙的精密儀器與厚重的俄文圖紙,承載著蘇聯在通信領域的先進技術,也寄托著新中國發展通信工業的殷切期望。

首批抵達的蘇聯專家身著厚實的工裝,帶著伏特加的氣息踏入廠區。他們操著生硬的中文詞彙,配合手勢,與中方技術人員迅速展開交流。23 歲的陳工擠在人群最前排,緊緊攥著自製的俄漢對照小本。眼前的設備圖紙上,密密麻麻的公式與符號如同天書,讓他既興奮又緊張。“這是我們國家通信工業的希望,再難也要啃下來。” 陳工在當晚的日記中寫道。

根據現存於中國工業檔案館的《1953 年蘇聯援建設備交接記錄》(編號 1953 - 08 - 02)記載,此次移交的 “紅十月” 生產線包含 237 台核心設備,涵蓋電台組裝、檢測等完整工序。但現實遠比預期殘酷,簡陋的廠房裡,沒有恒溫恒濕的環境,甚至連最基礎的吊裝設備都難以滿足需求。蘇聯專家瓦西裡在首日巡查後,皺著眉頭對翻譯說:“這樣的條件,想要組裝出合格產品,簡直是奇跡。”

組裝工作在磕絆中展開。陳工主動承擔起設備搬運與基礎安裝工作,每天清晨天還未亮,他就跟著工友們推著平板車,在廠區與列車之間往返。初秋的東北,晝夜溫差極大,白天汗水浸透工裝,夜晚寒風又將衣服凍得硬邦邦。但陳工從未喊過苦,他總是說:“想想前線的戰士,我們這點累算什麼。”

然而,真正的考驗在第 12 天降臨。當組裝到核心部件 —— 高頻振蕩器時,技術人員發現設備基座尺寸與圖紙存在 3 毫米偏差。這看似微小的誤差,卻導致振蕩器無法與其他組件正常適配。蘇聯專家緊急召開技術會議,現場氣氛凝重。瓦西裡拿著遊標卡尺反複測量,用俄語嘟囔著:“不可能,圖紙不會出錯。”

中方團隊沒有退縮。陳工翻出自己記錄的安裝筆記,逐頁核對安裝流程與測量數據。他注意到,在運輸過程中,振蕩器的固定支架曾因顛簸出現鬆動。“會不會是運輸導致的變形?” 陳工壯著膽子用生硬的俄語提出疑問。瓦西裡起初不以為意,但在中方人員的堅持下,最終同意拆解支架進行檢測。

檢測結果證實了陳工的猜想:運輸震動導致支架發生細微變形。但如何修複成了新難題。蘇聯專家提議返廠維修,可這意味著至少三個月的延誤。“我們自己修!” 中方技術負責人拍板決定。陳工主動請纓,帶領 5 名技術骨乾成立攻堅小組。

接下來的 72 小時,攻堅小組不眠不休。他們參考有限的設備維修手冊,嘗試用土辦法校正變形支架。沒有專業的壓力機,就用千斤頂配合木塊緩慢施壓;沒有精確的校準儀器,就通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來確保精度。陳工的雙手被金屬劃破,鮮血滴在冰冷的設備上,但他隻是簡單包紮後又投入工作。

1953 年 8 月 21 日淩晨,經過反複調試,修正後的高頻振蕩器終於成功安裝。當設備通電測試的瞬間,指示燈亮起的那一刻,廠房內爆發出熱烈的掌聲。瓦西裡罕見地露出笑容,拍著陳工的肩膀用中文說:“好樣的!” 這次技術難題的攻克,不僅讓生產線得以繼續推進,更重要的是,讓中方技術人員樹立起自主解決問題的信心。

隨著組裝工作的深入,陳工的角色也悄然發生轉變。他不再是那個隻會機械執行指令的學徒,而是能獨立處理小故障的技術骨乾。他的筆記本上,除了記錄設備參數與操作步驟,還開始出現對設備改進的思考:“電源模塊散熱效率可優化”“部分操作流程可簡化”…… 這些思考,為後續生產線的國產化改造埋下伏筆。

在生產線組裝期間,中方與蘇聯專家之間的技術交流也在不斷碰撞。根據《1953 年中蘇通信技術交流紀要》(編號 1953 - 09 - 15)記載,雙方在設備維護周期、生產工藝優化等方麵展開過 17 次正式研討,非正式的交流更是不計其數。這些交流,如同涓涓細流,逐漸提升著中方技術團隊的整體水平。

1953 年 10 月,曆經兩個月的努力,“紅十月” 電台生產線完成初步組裝。第一台國產仿製電台下線,雖然在性能上與蘇聯原版仍有差距,但這標誌著新中國通信工業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陳工撫摸著剛下線的電台,眼中滿是自豪:“以後,我們也能自己造電台了!”

從 “紅十月” 電台生產線的引進,到首台國產電台的誕生,這段曆史不僅是技術設備的轉移,更是新中國通信工業人才的一次蛻變。陳工們用汗水與智慧,在簡陋的條件下,為通信工業的自主發展奠定了基礎。他們的故事,如同星星之火,終將在未來的歲月裡,照亮中國通信事業的廣闊天空。

【注:本集所有情節均嚴格參照中國工業檔案館藏《1953 - 1954 年蘇聯援建通信設備檔案》、遼寧省檔案館藏《中蘇技術交流原始記錄》及 32 位參與生產線組裝的老工人口述實錄。文中陳工為真實人物群體藝術化呈現,其核心事跡均有曆史檔案可考。】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譯電者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遊戲競技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