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燈輕劍斬黃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3章 郵電係統人才儲備計劃啟動,譯電者,青燈輕劍斬黃泉,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卷首語

【畫麵:1957 年 12 月的北京郵電部大樓,走廊裡掛滿全國通信網示意圖,牆角的火爐跳動著微弱的火光。鏡頭掠過貼滿招聘啟事的布告欄,停在三樓會議室 —— 煙霧繚繞中,郵電部負責人的手重重按在《郵電係統人才儲備計劃綱要》上,窗外的北風卷著雪花拍打著玻璃。字幕浮現:1957 年末,當通信技術自主化征程遭遇寒流,郵電係統在人才斷層的危機中按下加速鍵。從高校課堂到基層郵電所,從理論教材到實操車間,一場跨越行業的人才攻堅戰,正為新中國通信事業培育破土而出的新苗。】

1957 年 12 月 10 日,郵電部大禮堂內,45 歲的部技術司司長王國華捏著話筒,看著台下 1200 名職工代表。禮堂穹頂的吊燈在他發灰的中山裝上投下晃動的影子,手中的講稿第 3 頁被紅筆圈滿重點:“同誌們,去年我們進口的載波機沒人會修,今年‘漢字區位碼加密係統’推廣時,三分之二的郵電所缺合格報務員 —— 人才,是我們眼下最緊缺的‘通信器材’!”

根據《郵電係統人才儲備計劃綱要》(檔案編號 YDB-1957-12-08),這場被內部稱為 “通信育苗工程” 的計劃,核心是 “三年培養 名技術骨乾,五年實現關鍵崗位自主供血”。王國華的發言帶著罕見的顫音:“當年蘇聯專家在的時候,我們靠‘師傅帶徒弟’學技術;現在人家不教了,我們就自己建學校、辦作坊,讓每個郵電所都成為人才孵化器。”

一、高校實驗室裡的定向班

12 月 15 日,清華大學電機係的教室裡,22 歲的應屆畢業生陳建國盯著課表發愣:“載波機原理、密碼學概論、郵電經濟管理…… 這比專業課還多三門。” 作為首批 “郵電定向班” 學員,他的課本扉頁蓋著 “部校聯合培養” 的紅色印章 —— 這是郵電部與清華大學、北京郵電學院等 7 所高校簽訂的 “2+1” 培養協議:前兩年在校學理論,最後一年到郵電部直屬工廠實操。

高校教師張教授在黑板上畫下通信網架構圖,粉筆突然折斷:“彆以為進了定向班就是鐵飯碗!上個月我去上海郵電局,發現他們還在用 1947 年的日式交換機,你們將來要做的,是讓這些‘老古董’接上國產加密係統。” 教室裡的竊竊私語漸止,學生們看著張教授帶來的老舊電鍵,突然明白課本上的公式終將落在布滿油垢的操作台上。

二、車間裡的 “師徒紅寶書”

與此同時,上海郵電器材廠的鍛壓車間裡,53 歲的老技工李師傅正把 “師徒協議” 拍在 21 歲的學徒王強手上。協議第 5 條寫著:“三個月內掌握‘紅十月’電台電源模塊拆裝,六個月能排查三種以上加密設備故障。” 李師傅的工具箱裡,躺著 1953 年蘇聯專家送的扳手,柄上的 “CCCP” 字樣已被磨平:“當年我跟著瓦西裡師傅學擰螺絲,現在你跟著我學修國產電台,記住 —— 設備會老,手藝不能斷。”

王強的筆記本上,除了李師傅口述的 27 個維修要點,還畫滿設備內部結構圖。當他第一次獨立更換加密模塊的電子管時,李師傅突然問:“如果沒有備件,能不能用國產零件替代?” 這個問題讓王強想起定向班老師說的 “國產化率”,他摸著發燙的電路板答:“能,就是得重新算電阻匹配值。” 老技工的眼裡閃過讚許 —— 這正是人才計劃暗藏的邏輯:不僅要培養操作手,更要培育 “會變通的工匠”。

三、夜校裡的 “工農速成班”

12 月 25 日,西安郵電局的職工夜校燈火通明。40 歲的報務員劉桂蘭握著鉛筆,在《加密係統操作手冊》上吃力地畫著重點,指尖在 “模 256 運算” 的公式旁打滿問號。她的同桌是來自農村的線務員老張,正在用算盤練習密鑰生成 —— 這是 “基層人才提升計劃” 的場景,全脫產培訓三個月,合格者可參與加密設備維護。

講台上,曾參與 “漢字區位碼加密係統” 研發的技術員小李舉著密鑰表:“劉大姐,您記著,這個‘1626’是‘糧’字,就像您給家裡寫信時的地址編號,隻不過現在要加上算法鎖。” 劉桂蘭突然開竅:“哦,就跟咱們郵電所分信件一樣,得按編號找位置!” 教室裡響起會心的笑聲,老張的算盤珠劈裡啪啦響成一片 —— 在這個夜晚,理論終於接上了基層的地氣。

四、人才計劃背後的暗線

1958 年 1 月,王國華在部務會議上展示的《人才儲備進度表》顯示:全國已設立 23 個定向班,簽訂師徒協議 份,夜校招生超過 人。但他指著 “密碼學師資缺口 80%” 的條目眉頭緊鎖,直到收到哈軍工通信係的加急公函 —— 首批密碼學畢業生中,有 7 人放棄留京機會,申請到郵電部直屬的密碼研究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譯電者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遊戲競技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