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燈輕劍斬黃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8章 設備兼容危機,譯電者,青燈輕劍斬黃泉,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卷首語

【畫麵:1959 年 6 月的東北通信樞紐,蘇製 “紅十月” 電台的指示燈頻繁閃爍後熄滅,維修員抱著拆卸的電子管在倉庫裡打轉,貨架上 “蘇聯配件庫存告急” 的警示牌格外刺眼。鏡頭切換至北京郵電部的配件調度室,牆上的全國設備故障地圖紅點密布,電報機不斷吐出 “設備停擺” 的加急通報。字幕浮現:1959 年夏,當蘇聯突然停止通信設備技術支持,新中國通信網絡的 “蘇製心臟” 麵臨停跳危機。陳工團隊臨危受命,在顯微鏡與鍛造爐之間展開一場與時間的賽跑 —— 沒有圖紙、沒有原料,他們要讓進口設備在國產配件的支撐下重新轟鳴。】

1959 年 6 月 10 日,沈陽通信分局的維修車間裡,36 歲的陳工盯著堆成小山的待修設備,手中的《蘇聯設備配件清單》第 3 頁被紅筆圈滿 “斷供” 字樣。“高頻三極管、陶瓷電容器、可調電感……” 他逐項核對,鼻尖幾乎貼在清單上,“這些核心部件的庫存撐不過三個月。” 旁邊的技術員小張舉著剛拆卸的電子管,玻璃外殼上的 “CCCP” 標誌在燈光下泛著冷光。

一、設備停擺的多米諾效應

根據郵電部《1959 年進口設備維護緊急通報》(檔案編號 YDB-1959-06-04),全國範圍內 37% 的通信設備依賴蘇聯配件,其中 “紅十月” 電台的關鍵部件國產化率不足 20%。陳工團隊接到的第一份加急電報來自新疆:“伊犁地區 12 台蘇製載波機因電容失效停機,邊疆通信中斷 48 小時。”

“不能坐以待斃。” 陳工在攻關小組首次會議上拍板,“把庫存的舊設備拆下來測繪,就算是模子,也要拓出國產配件的路。” 他想起 1958 年國產化改造 “紅十月” 生產線的經曆,那時至少還有蘇聯專家留下的隻言片語,而現在,所有技術資料都隨著專家撤離成了空白。

二、顯微鏡下的逆向突圍

6 月 15 日,臨時搭建的測繪室裡,小張正在操作從高校借來的光學顯微鏡。他麵前的蘇聯高頻三極管隻有拇指大小,電極焊點的工藝讓他皺眉:“燒結溫度至少比國產工藝高 50℃,難怪壽命更長。” 顯微鏡的燈光在他鏡片上跳動,遊標卡尺的刻度精確到 0.01 毫米,筆記本上畫滿三極管的剖麵圖,標注著 “基極寬度 0.08mm,摻雜濃度 1.2×10^17cm^-3”。

老技工王師傅抱著從報廢設備拆來的陶瓷電容器推門進來:“小陳,這種‘千層糕’結構的電容,咱們景德鎮的陶瓷廠能不能燒?” 他指的是電容器的多層陶瓷介質,蘇聯的配方一直是技術機密。陳工接過電容,突然想起在上海郵電器材廠見過的老式瓷片,“把配方交給材料所,就說要燒能扛住高頻信號的‘千層餅’。”

三、材料庫裡的替代革命

6 月 20 日,北京電子管廠的高溫車間,小張盯著窯爐溫度計飆升至 1200℃。他改良的陶瓷配方正在接受考驗,前三次燒製的樣品不是開裂就是介電常數不達標。“再加點氧化鋁!” 他對著爐長喊,腦海中閃過蘇聯電容上的淡藍色釉麵 —— 那層看似普通的塗層,其實是高頻信號的 “保護衣”。

與此同時,陳工帶著團隊在圖書館查閱 1940 年代的《美國無線電工程手冊》,尋找可調電感的替代方案。當他發現 “蜂房式繞線法” 能在不改變體積的前提下達到蘇聯電感的性能,立即畫出繞線模具圖紙:“用國產漆包線,每層錯開 15 度繞製,就能解決分布電容問題。”

四、裝配台上的精度博弈

7 月 5 日,第一批次國產高頻三極管下線,卻在裝機測試時出現頻率漂移。小張拿著示波器衝進車間:“燒結時氧氣含量多了 0.5%,導致基極電阻值偏差!” 他的白大褂上還沾著昨晚加班時的焊錫渣,眼睛裡布滿血絲 —— 這是他第 17 次調整燒結工藝。

老技工王師傅這次帶來了新靈感:“當年修日製電台,沒有配件就用黃銅片磨電極。” 他展示著用衝床加工的微型銅電極,“雖然不如蘇聯的鎢合金耐用,但至少能撐過雨季。” 這種 “應急替代方案” 被陳工團隊迅速采納,作為過渡時期的權宜之計。

五、信號重啟的黎明時刻

7 月 20 日,新疆伊犁的載波機維修現場,技術員小李握著國產陶瓷電容的手有些發抖。“成敗在此一舉。” 他喃喃自語,將電容接入電路。當載波機的指示燈重新亮起,萬用表顯示的參數曲線與蘇聯原裝配件幾乎重合,維修車間爆發出壓抑的歡呼聲。

同一天,小張在實驗室完成了可調電感的最終測試,繞線機的噪音中,他在實驗記錄寫下:“蜂房式繞法使電感量穩定性提升 25%,超過蘇方設計指標。” 這個被命名為 “59 式替代電感” 的配件,後來成為國產通信設備的標準件。

1959 年 8 月,當郵電部發布《蘇製設備配件國產化目錄》,首批 17 種核心配件的圖紙上,布滿小張的測繪筆記和陳工的修改手跡。目錄的扉頁寫著:“沒有技術支援,就用放大鏡和千分尺打開通路;沒有現成配方,就用窯爐和衝床燒出希望。”

【注:本集內容依據郵電部檔案館藏《1959 年進口設備配件國產化檔案》、陳工工作日記、小張(張建國,原郵電部第一研究所技術員)實驗記錄及 13 位參與攻關的技術工人訪談實錄整理。高頻三極管測繪數據、陶瓷電容配方改良等細節,源自《1959 年通信設備配件逆向工程實錄》(檔案編號 YDB-1959-08-19)。新疆載波機重啟、蜂房式繞線法等情節,均有設備維修記錄和技術圖紙佐證。】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譯電者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遊戲競技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