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燈輕劍斬黃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88章 西南地區通信建設大會戰,譯電者,青燈輕劍斬黃泉,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卷首語

【畫麵:1964 年 7 月的橫斷山脈,雲霧在陡峭的峽穀間翻湧,鏡頭掠過一列蜿蜒前行的騾馬隊,馱著的通信設備裹著油布。畫麵切換至懸崖邊,工程隊隊長老陳係著安全繩,正用鋼釺鑿擊岩壁,碎石飛濺在他沾滿泥漿的安全帽上。字幕浮現:1964 年盛夏,當西南山區的村寨仍靠烽火傳遞消息,一場跨越山河的通信建設大會戰悄然打響。老陳和數萬名工程兵背著被複線、扛著水泥杆,在海拔 4000 米的雪域、幽深險峻的峽穀間,用血肉之軀開辟通信之路 —— 他們鑿下的每一個岩孔、架起的每一根線杆,都在重塑這片土地與外界的連接方式,讓 “蜀道難” 不再成為信息傳遞的天塹。】

1964 年 7 月 5 日,成都軍區通信指揮部的作戰室裡,45 歲的工程隊隊長老陳盯著牆上的西南地形圖,食指沿著川藏線劃過,在標注 “雀兒山”“怒江峽穀” 的區域反複摩挲。桌上的《西南通信建設任務書》寫得明白:“9 個月內貫通川藏通信乾線,實現沿線 27 個縣的互聯互通。” 他抬起頭,看著滿屋子年輕技術員:“圖紙上的直線,到了山裡全是懸崖,咱們得用腳一步一步量出來。”

一、騾馬背上的通信網

根據《1964 年西南通信建設工程檔案》(檔案編號 PLA-TX-1964-07-02),工程初期最大的難題是設備運輸。川藏線 70% 的路段車輛無法通行,老陳帶領隊員組建 “騾馬運輸隊”,每頭騾子背負 80 公斤的水泥杆、被複線和發電機。在海拔 4200 米的折多山,騾馬因高原反應口吐白沫倒地,老陳二話不說解下自己的背包,和隊員們肩扛設備繼續前行。

技術員小李在日記中寫道:“今天背著 20 公斤的蓄電池爬了 8 小時山路,膝蓋疼得打顫。老陳說 1959 年在青藏線,戰士們用羊皮筏子運電纜,和他們比,我們這點苦不算什麼。” 這些用腳步丈量的運輸路,最終形成 12 條固定騾馬道,保障了 2000 餘噸通信物資的順利運輸。

二、懸崖上的生命線

7 月 20 日,工程推進到怒江峽穀。兩岸峭壁垂直落差超千米,傳統架線方式根本無法實施。老陳趴在懸崖邊觀察了整整兩天,發現對岸的老藤條曆經數十年風雨仍堅韌異常。“用藤條做牽引!” 他的提議讓眾人驚愕。隊員們精選出 5 根手腕粗的老藤,將被複線綁在藤條上,兩岸同時用力拉拽,硬是在峽穀間拉起第一條通信線路。

但更嚴峻的考驗在後麵。架設過江鋼索時,3 名隊員被突然而至的山洪衝走,老陳紅著眼眶組織搜救。當找到遺體時,他摘下安全帽沉默許久,轉身對剩下的隊員說:“他們用命換來的路線,我們要走通。” 此後的施工中,每個隊員腰間都係著雙重安全繩,懸崖邊每隔 10 米釘入鋼樁作為固定點。

三、凍土下的攻堅戰

進入高原地段,“永凍層立杆” 成為新難題。常規的爆破法會破壞凍土結構,老陳想起 1962 年在邊境施工時的經驗,改用 “冰鑽 + 木楔” 工藝。隊員們手持自製的冰鑽,每天隻能鑿進 30 厘米,遇上堅硬的岩石層,需要連續作業兩天才能完成一個杆洞。為防止凍土融化導致杆體傾斜,他們在洞底鋪上青稞秸稈,再澆築特製的防凍水泥。

技術員小王在測試中發現,低溫環境下被複線的絕緣層會變脆開裂。老陳立即聯係後方,將庫存的軍用防寒帳篷布料拆解,包裹在被複線上。這個土辦法經測試後,使線路故障率下降 70%,後來被納入《高原通信施工規範》。

四、風雪中的堅守

11 月的雀兒山,暴風雪提前降臨。老陳的工程隊被困在海拔 5000 米的臨時營地,帳篷被狂風撕裂,發電機燃油耗儘。為保護已架設的線路,他帶領隊員用羊毛氈包裹關鍵節點,自己則守在山頂的中繼站,每隔兩小時清理一次天線上的積雪。

“老陳的凍瘡都化膿了還不肯下山。” 衛生員小張在日記裡寫道。在最艱難的三天裡,隊員們靠著雪水和壓縮餅乾充饑,卻始終保持著每天兩次的線路巡檢。當風雪終於停歇,他們發現所有通信設備完好無損,信號依然穩定。

五、電波中的勝利

1965 年 4 月,川藏通信乾線迎來最終測試。老陳守在拉薩的終端站,緊盯著信號監測儀。當第一封從成都發出的電報在 8 秒內準確接收時,機房裡爆發出壓抑已久的歡呼。技術員們發現,老陳悄悄抹了把臉,他的睫毛上還掛著未融化的冰晶。

根據《川藏通信乾線驗收報告》(檔案編號 PLA-TX-1965-04-15),工程曆時 9 個月,架設通信線路 2800 公裡,建立固定通信站 36 座,沿線通信覆蓋率從不足 10% 提升至 85%。老陳團隊總結的 “藤索架線法”“凍土立杆工藝” 等 17 項技術成果,被編入《西南地區通信建設手冊》。

在竣工儀式上,當地藏族老鄉捧著哈達圍住工程隊。一位老阿媽指著山上的通信杆,用不太標準的漢語說:“以前兒子去拉薩,消息要走半個月,現在眨眼就能知道他平安。” 老陳摸著杆體上自己刻下的編號,想起犧牲的 3 名隊員,喃喃道:“你們看,咱們的線,通了。”

【注:本集內容依據中國人民解放軍檔案館藏《1964-1965 年西南通信建設檔案》、老陳(陳德明,原成都軍區通信工程隊隊長)工作日記及 42 位參戰工程兵訪談實錄整理。藤索架線法、凍土立杆工藝等細節,源自《西南通信工程技術彙編》(檔案編號 PLA-TX-1965-05-11)。工程進度數據、驗收報告等,均參考原始文件,確保每個施工場景與技術突破真實可考。】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譯電者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遊戲競技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