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燈輕劍斬黃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0章 電子乾擾與反製升級,譯電者,青燈輕劍斬黃泉,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卷首語
【畫麵:1971 年 10 月的廈門雲頂岩監聽站,海風裹挾著鹹澀的潮氣撲打在鏽跡斑斑的鐵皮窗上,42 歲的電子工程師老楊戴著防靜電手套,用鑷子夾起芝麻大小的電容,在 100 倍顯微鏡下觀察引腳焊點 —— 這是第 17 次因焊點氧化導致抗乾擾模塊失效。他的工作台鋪著 1969 年的《台海電子乾擾波形圖》,圖上密集的鋸齒狀曲線記錄著國民黨軍隊的 “海嘯” 乾擾信號,旁邊散落著被高頻信號擊穿的晶體管殘骸,在日光燈下泛著焦黑的光澤。字幕浮現:1971 年深秋,當台灣海峽的電磁空間硝煙彌漫,一群穿著藍布工裝的電子工程師在示波器與頻譜儀之間構築電磁防線。老楊團隊用放大鏡尋找電路瑕疵,在算盤上推導抗乾擾算法,於晶體管的噪聲與濾波器的諧振中捕捉生存密碼 —— 那些被信號燒穿的電路板、寫滿修正符號的波形圖、在監聽站度過的千個晝夜,終將在曆史的電磁頻譜中,譜寫出抗乾擾通信的第一曲勝利凱歌。】
1971 年 10 月 5 日,福州軍區電子對抗實驗室的保密門被海風撞得哐當作響,老楊將《1971 年三季度台海乾擾報告》摔在布滿劃痕的工作台上,37 次通信中斷記錄中,“海嘯 - 3 型” 寬帶乾擾占比達 62%。“他們用 50-300MHz 全頻段掃頻,” 他指著頻譜儀上的噪聲雲,“我們的‘902 型’電台在 30 海裡外就成了啞巴。”26 歲的助手小陳捏著剛收到的 “美軍 AN/ALQ-101 乾擾機” 拆解圖,油墨在海風裡散發著刺鼻的氣味。
一、頻譜海洋的暗戰前奏
根據《1971 年台海電子對抗檔案》(檔案編號 TAIHAI-DK-1971-10-01),老楊團隊首先對 “海嘯 - 3 型” 乾擾信號展開頻譜分析。在雲頂岩監聽站,他們用自製的 “頻譜水聽器”—— 將 128 個帶通濾波器焊接在洞壁上,發現乾擾信號的能量集中在 8 個窄帶窗口,每個窗口的中心頻率與我軍常用信道偏差 0.5MHz,“就像敵人在每條通信路上都埋了地雷。” 老楊在監聽日誌中畫下對峙的頻譜圖,每個乾擾窗口標著不同的炸藥圖案。
首次抗乾擾模塊測試在 10 月 10 日展開。當小陳將 “頻率捷變電路” 接入電台,示波器顯示信號在乾擾窗口出現 10dB 衰減,老楊卻發現捷變速度比乾擾掃描慢 200ms—— 相當於地雷爆炸後才開始排爆。他盯著電路板上密集的繼電器,突然想起 1962 年在廣州修雷達時的經曆:“當年用機械開關切換頻率,現在得給電路裝個‘電子油門’。”
二、晶體管叢林的突圍戰
10 月 15 日,團隊在晶體管選型上陷入僵局。國產 3DG6 晶體管的高頻噪聲係數達 8dB,而乾擾信號的等效噪聲僅 5dB,相當於在暴雨中想聽清耳語。老楊帶著小陳跑遍廈門電子元件廠,在廢品堆裡發現 1965 年從香港走私的 2N2222 晶體管,噪聲係數低至 3dB,“就像從沙堆裡篩出的金子。” 他小心翼翼地將這些 “寶貝” 焊接到實驗板上,防靜電手環的金屬扣在潮濕的空氣中微微生鏽。
更棘手的是濾波器設計。老楊借鑒海軍聲呐的 “波束成形” 原理,用 12 個 LC 諧振回路搭建 “電子籬笆”,每個回路對應一個乾擾窗口。當小陳用算盤計算電感參數時,發現銅導線的趨膚效應導致諧振頻率偏移,老楊立即讓景德鎮的陶瓷廠定製高頻瓷骨架,這個來自傳統工藝的創新,讓濾波器的 Q 值提升 25%。
三、算法迷宮的密鑰博弈
在信號處理算法上,老楊提出 “跳頻 - 擴頻混合體製”:平時用跳頻規避窄帶乾擾,遇強掃頻則切換至擴頻模式。小陳在編程時發現,國產集成電路的乘法器速度不足,導致擴頻碼生成延遲,他想起在上海看到的機械鐘表齒輪,設計出 “齒輪式碼片發生器”,用同步電機驅動編碼輪,將碼片速率提升至 10kchip/s。
“就像給算法穿上防滑鏈。” 老楊看著示波器上穩定的擴頻信號,突然發現國民黨的乾擾信號出現新變化 —— 從寬帶掃頻轉為精準的單頻壓製。他立即帶領團隊在信號中加入 “偽隨機導頻”,就像在通信信道裡布置誘餌,引導乾擾信號撲向虛假目標。
四、海上對峙的電磁刺刀
10 月 20 日,某型護衛艦執行巡邏任務,老楊團隊攜帶改進的抗乾擾模塊隨艦測試。當艦艇駛入金門以東海域,接收機突然發出蜂鳴,頻譜儀顯示 22.5MHz 信道出現 80dB 的強壓製信號 —— 這是 “海嘯 - 3 型” 的最新變種。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譯電者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