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燈輕劍斬黃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22章 年5月15日 信號測試,譯電者,青燈輕劍斬黃泉,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卷首語】
【畫麵:1965 年 5 月 15 日地拉那通信站,示波器上北京發來的測試信號與本地回傳信號形成時間差,遊標卡尺測量波形間距顯示 1.9 秒,與 1962 年《國際長途通信標準》第 37 頁的紅色閾值線完全重合。陳恒的鉛筆在坐標紙上劃出兩條平行線,上方標注 “1962 年理論值 1.9 秒”,下方是 “1965 年實測值 1.9 秒”,筆尖落點與 1962 年測試記錄的墨跡重疊。陽光在設備麵板上移動,1.9 秒後正好照亮 “國際兼容” 標識,與 1962 年日內瓦會議認證的標識反光率完全一致。字幕浮現:當地拉那與北京的信號在 1.9 秒後相遇,這個數字裡藏著 1962 年的國際約定 —— 這是首次聯調對通信標準的時空驗證。】
一、延遲測量:1.9 秒的標準刻度
地拉那的晨霧剛散,第 37 台加密機的指示燈跳成綠色。陳恒按下北京方向的呼叫鍵,秒表開始跳動,1.9 秒後,耳機裡傳來清晰的回波,與 1962 年《跨境信號延遲手冊》第 19 頁的 “歐亞線路標準值” 完全吻合。老工程師周工在旁記錄,筆尖在 1962 年的測試表格複件上劃過,“1962 年模擬測試時,這個距離算出來就是 1.9,一分不差”。
技術員小馬用激光測距儀測量兩地經緯度差,換算成信號傳輸距離 6370 公裡,除以光速再加上 37 個中繼站的處理時間(每個 0.05 秒),計算結果 1.85 秒,加上 0.05 秒大氣折射補償,正好 1.9 秒。“1962 年的公式把天候都算進去了。” 陳恒指著手冊裡的修正係數表,1962 年 5 月地中海的平均濕度對應的補償值 0.05 秒,與今天的實測完全相同。
當地技術員哈桑的指尖在示波器上比劃,1.9 秒的間隔裡能容納 37 個標準脈衝信號,與 1962 年國際電信聯盟規定的 “每 0.05 秒一個校驗脈衝” 完全對應。“我們 1962 年進口的設備,延遲總在 2.1 秒上下。” 哈桑的瞳孔收縮,1962 年的故障記錄顯示,超標的 0.2 秒曾導致三次密碼錯誤,與此刻 1.9 秒的穩定形成對比。
二、標準驗證:國際規範的時空呼應
第三次測試時,延遲突然增至 1.95 秒。陳恒立即翻開 1962 年的《乾擾因素表》,第 37 條寫著 “正午太陽黑子活動會增加 0.05 秒”,抬頭看表正好 12 點,與 1962 年同期的太陽活動記錄吻合。周工啟動抗乾擾模塊,0.05 秒後延遲恢複 1.9 秒,與 1962 年第 19 次太陽乾擾測試的響應時間一致。
小馬對比 1962 年與 1965 年的信號頻譜,1.9 秒處的諧波峰值完全重疊,頻率 37 赫茲的校驗信號穿透噪聲的強度相同。“1962 年用了 19 種乾擾源測試,最後定的 1.9 秒就是抗乾擾的黃金點。” 陳恒讓哈桑看設備內部的延遲補償電阻,阻值 1.9 千歐,與 1962 年國際標準電阻的誤差≤0.01 千歐。
爭議出現在夜間測試:哈桑認為 1.9 秒對民用通信來說太長。陳恒卻調出 1962 年的《加密延遲平衡公式》,第 19 頁證明 “1.9 秒既能保證加密複雜度,又不會導致實時通信中斷”,並附 1961 年某國因縮短至 1.7 秒導致加密被破解的案例,案例中的信號特征與哈桑展示的民用通信波形完全相同。
三、心理博弈:數據背後的信任重建
哈桑的助手在第 19 次測試時偷偷修改了加密算法,想縮短延遲至 1.7 秒。結果信號在傳輸 19 次後完全失真,與 1962 年破解實驗的第 19 組數據吻合。“1962 年我們也試過貪快。” 周工把 1962 年的失真波形圖推到對方麵前,圖上的裂痕與此刻示波器的畸變完全對稱,“這 0.2 秒是加密的安全閥”。
深夜的暴雨中,延遲波動至 1.93 秒,哈桑攥著電話的指節發白。陳恒卻調出 1962 年的暴雨測試記錄,第 37 組數據顯示相同條件下允許 0.03 秒波動,“1962 年在廣東測試時,台風天比這還晃”。當雨停後延遲回到 1.9 秒,哈桑突然發現,我方設備的每個旋鈕都刻著 1962 年的校準標記,1.9 秒的位置被紅漆特彆標出,與他 1962 年參觀國際展覽時看到的標記完全一致。
驗收組的專家來檢查時,堅持用本地設備複測,結果仍為 1.9 秒。“不是設備準,是 1962 年的標準準。” 專家的鋼筆在報告上停頓 1.9 秒,簽字筆跡與 1962 年國際認證官的筆跡形成 91% 重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譯電者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