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燈輕劍斬黃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04章 電源模塊,譯電者,青燈輕劍斬黃泉,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卷首語

1967 年 7 月的熱帶雨林,偵察兵小李背著新型電台在藤蔓間穿梭,腰間的電源模塊隨著步伐輕微晃動,重量比原來減輕了四分之三。當他在隱蔽處架設設備時,指尖觸到模塊外殼的散熱紋 —— 這是仿照 1962 年軍用電池的棱格設計縮小後的樣子,隻是體積從兩塊磚頭變成了巴掌大小。

“呼叫雄鷹,這裡是獵豹。” 他按下發射鍵,電壓指示燈穩定在 12V,比標準值隻低 0.2V。三個小時前充滿的電,已經支撐設備連續工作了 140 分鐘,這在去年還需要背著 20 斤重的老式電池,而且續航時間不超過 90 分鐘。

遠處傳來敵機的轟鳴聲,小李迅速關機隱蔽。他摸著懷裡的電源模塊,想起半年前在實驗室裡,老周拿著 1962 年的電池原型說:“縮小的不隻是體積,是把戰士的負擔變成底氣。” 此刻模塊外殼傳來的溫度,和當年老周手掌的溫度似乎重疊在一起。

一、負重的困境:從 1962 年的戰場到新的需求

1962 年冬,中印邊境的雪山上,通信兵老王背著 23 斤重的電台電池,每走一步都要陷進沒過膝蓋的積雪裡。電池外殼的鋅皮在低溫下變得脆硬,背帶連接處已經出現裂紋,他不得不用繩子額外加固。當到達指定位置時,電池電量已經損耗了 30%—— 低溫讓電解液活性下降,這是當時軍用電池的通病。

這份經曆後來被寫進《1962 年裝備使用報告》,現存於西藏軍區檔案館。報告裡附著一張照片:老王蜷縮在雪洞裡,懷裡抱著電池保溫,旁邊的電台屏幕因電量不足而閃爍。“在海拔 4500 米以上,電池續航能力下降 40%,重量卻成了致命負擔。” 報告結尾的這句話,成了後續電源模塊改進的起點。

1965 年,新的作戰需求擺在麵前。隨著偵察兵、空降兵等機動部隊的發展,裝備重量被嚴格限製 —— 單兵負重不能超過 25 公斤,而當時的通信設備僅電池就占去近一半。在一次空降演習中,有戰士為了減重,冒險拆掉了備用電池,結果在敵後因電量耗儘失聯。

“1962 年的電池技術已經跟不上了。” 作戰部的王參謀在裝備會上拍著桌子,他手裡的統計數據顯示,過去三年,因電池問題導致的通信中斷占總數的 27%,其中 80% 是重量和續航的矛盾。“要麼續航夠但背不動,要麼輕便但堅持不了多久。”

當時的軍用電池采用鉛酸體係,能量密度隻有 20Wh/kg,而且需要維護,電解液容易泄漏。某邊防團的報告裡記載著這樣的事故:1964 年夏季,一名戰士的電池電解液泄漏,腐蝕了隨身攜帶的壓縮餅乾,導致在敵後潛伏時斷了補給。

技術人員起初想在原有基礎上改進。老周帶領團隊把鉛板做薄,試圖減輕重量,但當厚度減少 30% 後,電池循環壽命從 50 次驟降到 22 次,根本達不到軍用標準。“就像想讓駱駝變瘦又不減少耐力,太難了。” 他在實驗記錄裡寫道,旁邊畫著 1962 年電池的剖麵圖,鉛板像厚重的城牆。

1966 年初的一次偵察演習,讓問題變得更加迫切。要求偵察分隊在無補給情況下深入敵後 72 小時,但現有電池最多支撐 48 小時。技術組跟著演習部隊全程觀察,發現戰士們平均每小時要休息 15 分鐘來緩解肩部壓力,其中 80% 的疲勞來自電池重量。

“必須微型化,能量密度至少提升一倍,重量縮減 60%。” 王參謀在任務書上劃出紅線,他指著 1962 年的電池樣品,“這東西能在當時的條件下發揮作用,但現在要讓它‘瘦身’,而且不能‘縮水’。”

最初的方案是采用新型化學體係。小李在文獻裡查到,鎳鎘電池的能量密度是鉛酸電池的兩倍,而且耐低溫。但當他聯係生產廠家時,得到的答複是:“這種電池工藝複雜,成本是鉛酸的五倍,批量生產不現實。” 當時我國鎳資源匱乏,進口渠道也因國際環境受限。

回到 1962 年的技術原點成了唯一選擇。老周在檔案室翻出當年的電池研發報告,發現其中提到一種 “鋅錳乾電池改進方案”,因當時工藝限製未能實現。“我們不是要拋棄過去,是要讓 1962 年的智慧在現在發光。” 他把方案攤在桌上,上麵有幾處模糊的批注,是當年研發人員寫的 “體積可壓縮空間”。

二、微型化的阻礙:從材料到結構的博弈

1966 年 4 月,第一版微型化電池在實驗室誕生。小李用鑷子夾起新做的電極片,厚度隻有 1962 年版本的三分之一,采用了軋製工藝代替原來的澆鑄,節省了大量空間。但當他進行充放電測試時,發現容量比預期低了 20%—— 電極變薄導致活性物質減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譯電者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遊戲競技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