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燈輕劍斬黃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20章 故障排查,譯電者,青燈輕劍斬黃泉,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卷首語
1968 年 6 月 7 日午夜,中蘇邊境某通信站的機房裡,蚊子在日光燈管周圍嗡嗡作響。小李把 1962 年生產的 ST-1 型示波器推到 “67 式” 設備旁,探頭線像條不安分的蛇,一端連在設備的信號輸出端,另一端攥在他汗濕的手心裡。屏幕上的正弦波被一個周期性的毛刺切割,頻率穩定在 150 赫茲,與三天前導致指揮信號中斷的乾擾完全一致。
老張蹲在地上,軍用水壺裡的涼茶已經喝光,壺底的水垢映出示波器屏幕的綠光。這是他們排查的第 43 個小時,已經排除了電源、天線、接地等 17 處可能的乾擾源,最後剩下的這處,像藏在草叢裡的狙擊手,隻在設備全功率發射時才露出蹤跡。
王參謀帶著作戰地圖衝進機房,地圖上的紅箭頭直指我方陣地前沿。“再有四小時,總攻信號就要從這裡發出。” 他的手指重重戳在通信站的位置,“這處乾擾不排除,命令可能送不出去,或者被敵人截獲。” 示波器的掃描線突然劇烈跳動,毛刺的幅度瞬間增大 —— 外麵的發電機又開始不穩定了,這讓排查難上加難。
一、乾擾的陰影:從指揮中斷到排查命令
1968 年 6 月 4 日淩晨,總攻前的靜默期,某部的指揮信號突然中斷。報務員反複調試設備,耳機裡隻有滋滋的雜音,示波器顯示的信號波形被一種規律的毛刺覆蓋,根本無法解調。當乾擾消失時,總攻時間已經推遲了 27 分鐘,錯失了最佳戰機。
“不是敵方乾擾,是我們自己的設備衝突。” 老張在事故分析會上肯定地說。他帶來的頻譜分析圖顯示,乾擾頻率 150 赫茲,與我方某型發電機的工作頻率完全一致,但奇怪的是,發電機與通信設備分屬不同供電係統,理論上不會產生乾擾。
排查工作起初陷入誤區。技術組懷疑是新安裝的 “67 式” 設備屏蔽不良,花了 12 小時給設備加裝了 0.5 毫米厚的鋼板屏蔽罩,測試時乾擾強度下降 30%,但實戰中依然存在。“就像給房子加了窗戶紙,擋不住真正的風雨。” 小李在記錄中寫道,他發現當發電機加載到 80% 以上時,乾擾會突然增強。
1962 年的老設備成了參照係。老張把 ST-1 型示波器接到 1962 年的 “59 式” 通信機上,同樣的環境下,信號波形雖然不夠清晰,卻沒有那種 150 赫茲的毛刺。“老設備的電源濾波比新設備簡單,反而不受這種乾擾。” 這個發現讓團隊重新審視 “67 式” 的電源設計 —— 為了追求效率,它的濾波器截止頻率比 1962 年的設備高了 50 赫茲,剛好把 150 赫茲的乾擾放了進來。
“可能是共模乾擾。” 第 28 小時,小李突然想到這個被忽略的點。他翻出 1962 年的《通信設備抗乾擾手冊》,第 37 頁用紅筆標注著:“當兩台設備共用同一接地網,即使分屬不同電源,也可能通過地電位差產生乾擾。” 這個在課堂上學過的理論,此刻像道閃電照亮了排查方向。
但接地網的測試結果顯示一切正常,接地電阻 0.8 歐姆,遠低於 4 歐姆的標準。王參謀帶來的前線報告卻指出,三天前的乾擾中斷時,恰好是發電機給陣地探照燈供電的時刻 —— 探照燈與通信站共用同一處接地極,這可能就是乾擾傳遞的隱形通道。
排查命令在 6 月 6 日下達:48 小時內必須排除乾擾,保障總攻信號暢通。當任務書送到機房時,小李正在用 1962 年的示波器對比新老設備的接地電流,屏幕上的差異清晰可見:“67 式” 的接地線上有 150 赫茲的交流分量,而 “59 式” 沒有。“老設備的接地線上串了個電容,把交流成分濾掉了。” 他突然想起 1962 年手冊裡的一個細節,這個被新設備設計忽略的電容,可能就是關鍵。
二、老儀器的價值:ST-1 型示波器的獨特優勢
1962 年生產的 ST-1 型示波器,在 1968 年已經算不上先進。它的帶寬隻有 500 千赫茲,屏幕是模糊的綠色熒光,調節旋鈕因為長期使用有些卡頓。但在排查這處隱蔽乾擾時,它的兩個特性卻成了製勝法寶:一是采用電子管設計,對低頻乾擾的敏感度比晶體管示波器高 3 倍;二是帶有獨特的 “選頻放大” 功能,能把 150 赫茲的信號單獨提取出來。
“新示波器能顯示更清晰的波形,但老的能聞到乾擾的味道。” 老張這樣解釋為什麼堅持要用 ST-1。在對比測試中,1967 年生產的晶體管示波器需要放大 100 倍才能看到的 150 赫茲毛刺,ST-1 在放大 50 倍時就清晰可見,而且波形失真更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譯電者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