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燈輕劍斬黃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29章 首批設備部署,譯電者,青燈輕劍斬黃泉,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卷首語
1967 年 7 月 19 日午夜,額爾古納河沿岸的暴雨拍打著了望塔的鐵皮頂,發出沉悶的響聲。小李跪在哨所的水泥地上,手電筒的光束在 “67-19-01” 設備的接口處晃動,雨水順著他的軍帽簷滴在設備外殼上,暈開一小片深色的水痕。第 19 根電纜的接頭總也擰不緊,他的手指在低溫下有些僵硬,耳邊傳來班長壓低的聲音:“還有 40 分鐘換崗,必須在巡邏隊過來前接好。”
了望塔外,老張正用防水布遮蓋設備包裝箱,箱子上印著 “地質勘探儀器” 的字樣,邊角卻被剛才的磕碰撞出一道裂縫,露出裡麵軍綠色的設備邊角。他抬頭看了眼對岸的燈光,突然想起 1962 年在塔城哨所,老班長也是這樣在暴雨中安裝設備,隻是那時的 “62 式” 比現在的 “67 式” 重了整整 12 公斤,三個人才抬得動。
當設備的指示燈終於亮起微弱的紅光,小李的後背已經被冷汗浸透。他迅速用粉筆在牆上畫了個微小的 “√”—— 這是 19 個哨所約定的安裝成功信號,隻有用特定角度的光線才能看清。暴雨中,“67-19-01” 的加密信號首次跨越額爾古納河,像一道無形的閃電,刺破了邊境的黑夜。
一、部署的抉擇:19 個哨所的戰略密碼
1967 年 4 月,中蘇邊境的 19 個哨所被圈定在首批部署名單上時,地圖上的紅圈像 19 個沉甸甸的驚歎號。總參作戰部的分析顯示,這 19 個點位覆蓋了邊境線最易發生摩擦的區域,其中 7 個曾在 1962 年的衝突中因通信不暢導致被動。“就像在最容易滲水的堤壩上加固。” 王參謀在部署會上用紅筆沿著河流走向劃過,“這些哨所就是我們的第一道防線。”
選擇 19 個哨所而非整數,藏著深層的戰術考量。情報部門的統計表明,敵方在邊境的巡邏頻次呈 19 天周期變化,設備部署的時間窗口必須卡在這個周期內;更關鍵的是,19 剛好對應設備的 19 項核心技術指標,每個哨所將重點測試其中一項,比如 7 號哨所負責低溫性能,12 號哨所驗證抗電磁乾擾能力。“不是隨意選的,是用數據算出來的。” 老張在標注測試任務時,鉛筆尖在每個哨所的名字旁都畫了對應的技術符號。
1962 年的教訓是部署的直接動因。檔案顯示,當年某哨所的 “62 式” 設備在 - 32℃環境下啟動失敗,導致巡邏隊與指揮部失聯 17 小時,這個漏洞被明確要求在 “67 式” 上彌補。首批部署的 19 個哨所中,有 5 個位於年均低溫低於 - 30℃的區域,它們的安裝優先級被排在最前。“1962 年吃的虧,這次要變成優勢。” 王參謀在給前線的電報中特彆強調,這些哨所的驗收標準要比手冊高 2 個百分點。
部署時間選在 7 月,是氣象數據與戰術周期的平衡。衛星雲圖顯示,7 月中下旬邊境地區的降水概率最低,有利於夜間隱蔽作業;而敵方的年度換防通常在 8 月初完成,必須趕在新部隊熟悉防區前讓設備投入使用。“就像種地要看節氣,部署要掐準時間窗口。” 老張在出發前的動員會上,把 19 個哨所的天氣預報圖貼滿了會議室,每張圖上都用紅筆圈出了適合安裝的 4 小時窗口。
哨所的硬件改造提前三個月啟動。19 個了望塔都增加了隱蔽的設備艙,艙體采用雙層保溫結構,內部預留的電纜接口被偽裝成 “暖氣管道”;電源係統換成防電磁脈衝型號,對外則宣稱 “改善冬季供暖”。某哨所的改造記錄顯示,施工隊故意在設備艙外堆了半米高的柴火,既符合邊境生活場景,又能屏蔽電磁信號。“偽裝不是騙自己,是要讓敵人覺得‘本該如此’。” 施工負責人的筆記裡藏著這樣的心得。
技術人員的選拔同樣嚴苛。19 個安裝組每組 3 人,必須同時具備三項技能:設備調試、野外生存、基礎俄語(應對可能的盤問)。小李所在的組在選拔中,因他能在 3 分鐘內拆裝 “67 式” 的電源模塊,且在模擬被俘場景中用俄語流利報出 “地質考察隊” 身份,才最終入選。“不是光會裝設備就行,要像間諜一樣懂隱藏。” 老張的這句話,成了所有技術人員的座右銘。
二、暗夜的運輸:19 台設備的潛行路線
1967 年 7 月 10 日,19 台 “67 式” 設備分乘 7 輛嘎斯卡車從工廠出發,每輛車的駕駛室裡都放著不同的身份證明 —— 地質隊、水文站、畜牧局,甚至還有一輛偽裝成送糧車,設備被埋在小麥下麵,隻有掀開最底層的麻袋才能看到。車隊白天隱蔽在沿途的兵站,淩晨 2 點到 4 點間行駛,車燈隻開右側一盞,且用紅布遮擋,在路麵上投下詭異的光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譯電者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