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燈輕劍斬黃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84章 技術指標終稿,譯電者,青燈輕劍斬黃泉,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卷首語
1971 年 2 月 28 日 8 時 37 分,北京國防科工委主樓的會議室裡,陽光透過百葉窗在桌上投下條狀光影,光影裡攤著一份近 30 頁的《密碼箱技術指標草案》,每頁邊緣都貼著紅色批注貼,“重量超標 0.3kg”“濕度測試時長不足” 的字跡格外醒目。
老宋(項目協調人)坐在桌首,手裡攥著一把遊標卡尺 —— 這是昨天老周團隊剛送來的 “輕量化齒輪樣品”,重量比之前輕了 0.07kg;旁邊的老李正核對化學自毀響應時間的測試記錄,“0.17 秒” 的數字被他用紅筆圈出;小王抱著一摞環境測試報告,額角還沾著點哈爾濱低溫實驗室的霜花;老陳(外交部代表)則翻著紐約氣候數據,時不時在 “-20℃”“95% 濕度” 的數字下畫橫線。
“今天要把 37 項參數釘死,每一個數字都要經得起測試、扛得住紐約的環境、滿足外交的需求。” 老宋的手指敲了敲草案封麵,“簽了字,就是給聯合國之行的通信安全立了‘軍令狀’,不能有半點含糊。” 會議室裡的空氣瞬間凝重,所有人都明白,這份終稿的每一個參數,都是國家秘密的 “安全刻度”。
一、核心指標的最終博弈:重量與性能的 “精準平衡”(1971 年 2 月 28 日 9 時 - 10 時 30 分)
1971 年 2 月 28 日 9 時,技術指標論證會首個議題聚焦 “核心指標”—— 此前機械、化學、加密模塊的分項測試已完成,但整合後仍有兩個關鍵矛盾:一是整機重量達 4.0kg(超 3.7kg 的目標),二是通信加密速率僅 180 字符 / 分鐘(未達 190 字符 / 分鐘)。老周、小王、加密團隊的爭論,本質是 “減重是否犧牲性能”“提速率是否增加複雜度” 的博弈,背後是老宋團隊 “既要達標、又不妥協” 的心理,最終通過部件優化與算法微調,實現雙重達標。
整機重量的 “最後攻堅”。老周首先攤開重量構成表:“當前重量 4.0kg,其中機械鎖芯 0.3kg、化學自毀裝置 0.27kg、加密模塊 1.9kg、箱體 1.1kg、其他 0.43kg—— 超標的 0.3kg 主要在箱體和加密模塊。” 他拿出新研發的 “鋁鎂合金箱體樣品”:“之前箱體用 1.2mm 鋼板,現在換成 0.9mm 鋁鎂合金,重量從 1.1kg 減至 0.87kg,且通過 19kg 撬力測試,強度沒降;加密模塊的散熱片改用陶瓷材質,重量從 0.3kg 減至 0.19kg。” 小王補充:“壓力傳感器也做了小型化,從 0.1kg 減至 0.07kg,響應精度還提升了 —— 現在整機重量 3.67kg,比 3.7kg 的目標還輕 0.03kg。”
老陳立即提出質疑:“減重會不會影響使用壽命?紐約要駐留 37 天,每天開關密碼箱至少 3 次,輕量化部件會不會提前磨損?” 老周當場展示 “疲勞測試數據”:輕量化齒輪連續轉動 1900 次(模擬 37 天使用),磨損量僅 0.007mm,遠低於 0.07mm 的報廢標準;鋁鎂合金箱體經過 1.9 米跌落測試 19 次,僅邊角有輕微劃痕,內部部件完好。“減重是靠材料升級和結構優化,不是偷工減料,性能反而更好。” 老周的話讓老陳點頭,重量指標終於敲定。
通信加密速率的 “算法微調”。加密團隊的老吳(延續前序人物)麵露難色:“當前速率 180 字符 / 分鐘,主要是動態跳頻時的‘頻率切換延遲’—— 每跳一次頻,需 0.07 秒同步,拖慢了整體速率。” 老宋追問:“能不能優化同步邏輯?外交人員傳輸緊急指令時,差 10 字符 / 分鐘可能延誤事。” 老吳團隊當場演示優化方案:“把 19 組預設頻率按‘軌道高度排序’,切換時優先選擇相鄰頻率,同步延遲從 0.07 秒縮至 0.037 秒,速率提升至 192 字符 / 分鐘,達標還留了冗餘。” 老陳測試後反饋:“操作沒複雜,傳輸一份 190 字符的指令,比之前快了近 10 秒,能滿足緊急需求。”
化學自毀響應時間的 “確認”。老李拿出高速攝像機記錄的測試視頻:“壓力觸發後,膠囊破裂機構的響應時間是 0.17 秒,比 0.19 秒的指標快 0.02 秒,且連續測試 19 次,誤差≤0.01 秒,穩定性沒問題。” 他還補充:“就算在 - 20℃低溫下,響應時間也僅 0.18 秒,仍在指標內 —— 化學自毀的‘快’和‘穩’都達標了。” 老宋看著視頻裡 “膠囊瞬間破裂” 的畫麵,心裡踏實不少:“核心指標就按這個定,一個都不能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譯電者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