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哥的小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425章 見盧植,帶著成都回三國,安哥的小弟,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劉鑫見到了蔡邕,就像見到了親人一般,因為劉鑫仿佛已經看到了蔡邕的女兒在朝著自己揮手了。。。

而現在的蔡邕在聽完了劉鑫的一番話後,雖然還是有些不明不白,但是也算了解了劉鑫為什麼會來找自己,原來是劉鑫聽說過自己的事跡,所以對自己心生好感了啊。

當然了,蔡邕對於劉鑫能夠提到自己手中的焦尾琴與柯亭笛這兩樣樂器,也是充滿了興趣,畢竟這兩樣樂器現在可是蔡邕的寶貝了,蔡邕對於自己沒夠製作出這兩樣舉世無雙的樂器充滿了自豪。

不過就算是蔡邕的朋友,也都隻是對這兩樣樂器有所興趣罷了,作為茶餘飯後的笑談罷了,從來沒有人像劉鑫這般對這兩樣樂器充滿了推崇之意。

而且蔡邕也是知道劉鑫的“仙師”身份,因此蔡邕也有了一種莫名其妙的自豪感,畢竟能夠被一位“仙師”看重的樂器,那或許已經達到“仙器”的級彆了吧。

蔡邕如此想著,對於劉鑫的好感度也在飛速的上漲著,畢竟對於像蔡邕這樣對金錢地位無欲無求的文士來說,如果自己所自豪的地方能夠得到他人的認可,尤其是像劉鑫這種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認可,那麼蔡邕絕對是十分高興的,畢竟這讓蔡邕覺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報。

於是乎,蔡邕嗬嗬一笑,然後開心的對劉鑫說道:“原來王爺對於樂器都這麼有見地啊,不是在下胡言亂語,在下手上的焦尾琴與柯亭笛,在如今的大漢同類型樂器中,可也是數一數二的存在啊!”

蔡邕現在也算是見獵心喜,好不容易遇到了一個在樂器方麵說得上話的人,所以蔡邕都忍不住多說了幾句話,語氣中充滿了自信和自豪。

劉鑫見自己非常順利的和蔡邕搭上了話,心裡也算是鬆了一口氣,畢竟劉鑫有些擔心蔡邕是那種“不畏權貴”的老學究,“看不起”自己的王爺身份,以及自己的“仙師”身份,所以劉鑫都做好了碰壁的準備了。

現在話能夠說開了,劉鑫也算是放下心來,繼續按照自己已經準備好的說辭說道:“哦,原來如此,果然世人誠不欺我啊,而且蔡先生,本王曾經占卜過這兩樣樂器,哪怕是在數千年之後,焦尾琴與柯亭笛都是同類樂器中,最珍貴的存在!”

劉鑫的這一番看似吹捧之語,卻讓蔡邕是深信不疑,畢竟蔡邕可是相信劉鑫的“仙師”身份,所以對於劉鑫的占卜也是非常相信的,最重要的是,蔡邕畢竟覺得以自己現在的情況,劉鑫完全沒有必要為了吹捧自己而弄出來這麼多事情來,因為蔡邕可不覺得自己有何德何能值得劉鑫這麼做。

因此,蔡邕現在已經相信了劉鑫的說辭,也對此充滿了自豪,畢竟自己所製作的樂器能夠名留青史,這也是一種值得驕傲的事情。

想到這點的蔡邕,如今更是喜不自禁,笑著說道:“原來如此,在下雖然對自己製作的焦尾琴與柯亭笛也是充滿了信心,知道它們可以被稱為當時樂器中的佼佼者,如今能夠得到王爺你如此高的評價,在下已經高興的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了,如果王爺你有空的話,明日可否來在下家中一敘,讓在下將焦尾琴與柯亭笛拿出來與王爺你交流一番呢?”

劉鑫一聽蔡邕這麼說,自然是高興的點了點頭,畢竟劉鑫一開始就是抱著這樣的想法來找蔡邕的,因此劉鑫都開始準備找一個借口,詢問蔡邕自己能不能前去登門拜訪,沒想到現在蔡邕主動提出了邀請,劉鑫怎麼可能會拒絕呢?

於是乎,劉鑫答應了蔡邕的邀請,然後便得知了蔡邕的住址,約定在明日午時過後,劉鑫便去蔡邕家中拜訪。

心情高興的劉鑫笑著說道:“蔡先生,本王不僅聽說你在製作樂器方麵造詣頗深,而且對於古書收藏方麵也有建樹?”

蔡邕笑著點了點頭,開口說道:“那是當然,在下的愛好也就這些,喜歡閱讀各種古書,所以久而久之,在下也就收藏了各種各樣的古書,如今恐怕都有快上萬冊了,在下都專門弄了一個大房間來作為藏書閣。”

劉鑫也是一臉驚訝的看著蔡邕,雖然在曆史上蔡邕在臨死之前,將自己所有的數萬本藏書都交給了王桀,但是劉鑫知道蔡邕的這幾萬本藏書,大都是蔡邕從洛陽宮中收藏的書籍一起帶到長安去的,因為當時混亂的局勢,沒有人會在乎那些古書的存在,也沒有人想要費時費力的管理這些古書,因此就這樣一來二去之後,這些古書就成為了蔡邕的私人物品了。。。

因此,劉鑫本以為以現在蔡邕的情況,最多也就能夠有一兩千本古書就不錯了,畢竟前文也都提到過,大漢時期的書籍價格可是不菲,想要購買一本書籍所要花費的金錢絕對不少,所以劉鑫覺得蔡邕如果將自己藏書閣裡的上萬本古書全部售出的話,那麼蔡邕完全就可以過上無比富裕的土豪生活了。

不過這也是劉鑫隨便想想罷了,畢竟按照蔡邕的性格,怎麼可能會將這些古書賣出去了呢。

所以劉鑫也算是投其所好,開口說道:“原來如此,蔡先生你真是一個愛書之人啊,真是令本王佩服啊,不過在下手中也有不少古書的抄本,如果蔡先生你願意收下的話,那麼本王明日上門拜訪的時候,就順便把這些古書的抄本一起帶過來。”

劉鑫的這一番話讓蔡邕可謂是眼前一亮,畢竟蔡邕覺得劉鑫手中的古書抄本,絕對不是什麼雜書,一定是劉鑫師傅周公留給劉鑫的著作,所以蔡邕自然是想要獲得這些古書抄本的。

不過蔡邕還是有些矜持的說道:“呃,雖然在下是非常想要得到這些古書抄本的,但是在下覺得王爺你手中的這些古書抄本實在是太寶貴了,在下怎麼好意思要呢。。。所以。。。”

劉鑫見蔡邕一臉糾結的樣子,立馬開口說道:“嗬嗬,蔡先生你多慮了,這些古書抄本都不是什麼孤品,而且以本王的記憶力,隨時都可以再寫出更多的這些古書抄本,所以還請蔡先生你不要拒絕了,明日本王就帶著這些古書抄本來拜訪蔡先生你了。”

蔡邕見劉鑫都這麼說了,於是也就笑著點了點頭,表示自己接受了劉鑫的提議。

然後劉鑫又和蔡邕閒聊了一會兒,也算是知道了一些蔡邕的確切消息,劉鑫對於蔡邕也算是有了一些確切的了解,而不是根據曆史上記載的內容來看待蔡邕了。

而蔡邕也算是真正的將劉鑫當做自己的朋友了,所以對於劉鑫的一些問題可謂是知無不言,言無不儘,劉鑫也是對此非常感動,並且覺得之前自己對蔡邕的看法,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劉鑫在與蔡邕聊了一會兒天之後,劉鑫見時機成熟,便決定轉移話題,將話題放在了盧植身上。

劉鑫如此說道:“對了,本王聽說蔡先生你和盧植盧尚書關係很不錯,本王也非常想和盧尚書結識一番,畢竟奔忙可是聽說盧尚書手下學子眾多,本王對盧尚書這種為人師表的人可是十分尊敬的,所以很想認識一下盧尚書。”

蔡邕見劉鑫都這麼說了,自然是點了點頭,然後開口說道:“王爺,你這可就找對了人,在下和盧子乾之間的關係可是很不錯的,如果王爺你願意的話,現在就請跟隨在下去和盧子乾他見上一麵吧,不過盧子乾這家夥有些脾氣直,到時候盧子乾他說話有可能得罪王爺你的話,還請王爺你多多包涵了,在下就先在這裡代盧子乾給王爺你賠一個不是了。”

盧植,字子乾。

劉鑫能夠從蔡邕的話語中,聽出蔡邕與盧植的關係應該非常不錯。

不過劉鑫也知道有句話說得好——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像蔡邕本來也是一個有話直說,剛正不阿的人,所以盧植也是一個“硬骨頭”了,否則也不會平定黃巾起義的時候,拒絕賄賂前來傳旨的宦官,導致自己哪怕是打了勝戰,最後還是被押送回了洛陽,差點還死在了牢中。

所以,如果說劉鑫準備好了麵對與蔡邕見麵時的碰壁情況,那麼劉鑫在麵對盧植的時候,自然是做好了挨罵的準備了,畢竟在劉鑫看來,盧植應該是一個典型的文士,盧植十有八九是不會因為自己的身份與地位而改變對自己的看法,到時候如果看不順眼自己的話,十有八九就會發揮文士最大的優勢——話語權,來把自己一通說道了。。。

不過如今有著蔡邕與楊彪兩人的“保駕護航”,劉鑫也算是放心了不少,畢竟自己有了蔡邕與楊彪的引薦,盧植應該也會不看僧麵看佛麵,再怎麼也得給自己的兩個朋友一個麵子吧。

劉鑫如此想著,便被蔡邕帶到了另一位中年文士的身邊,劉鑫便知道這人就是盧植了。

劉鑫在這裡也忍不住感歎一句相由心生,從這盧植的樣貌,一眼就能知道這人是一個非常嚴肅,甚至可能有些不近人情的人,劉鑫看著盧植,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當年就讀的高中裡的教導主任了,劉鑫曾經因為在一次月考中,幫助自己的朋友作弊的時候,就被哪位教導主任給抓住了,然後和其他的作弊學生,一起被這位教導主任逮到辦公室訓斥了半個多小時,就算是當時天不怕地不怕的劉鑫,也對這位教導主任產生了一定的心理陰影。。。

劉鑫知道,現在自己這已經是見麵輸一半了,一時間都不知道自己該說些什麼了。。。

不過還好有蔡邕在劉鑫的身旁,蔡邕見劉鑫沒有說話,便以為劉鑫是等著自己為他引薦盧植,所以蔡邕也在組織了一下語言之後,便開口對盧植說道:“子乾,這位是誰也就不用我多言了,王爺他十分尊敬子乾你這樣有教無類的老師,所以希望我為他引薦給子乾認識。”

蔡邕的話自然起到了作用,畢竟蔡邕與盧植的關係非常不錯,所以盧植知道能夠得到蔡邕認可,並且還專門向自己推薦的劉鑫,應該也不會是什麼壞人。

因此,盧植的表情也算是緩和了下來,勉強算是帶上了一絲微笑,然後對劉鑫說道:“王爺你好,在下盧植盧子乾,目前在宮中擔任尚書一職,在下對於王爺你的事情也算是略有耳聞,希望王爺你能夠真的像你說的那樣,替陛下,替整個大漢平定益州南部的蠻族吧。”

得,正如劉鑫所料的一樣,這盧植一來就開始說教劉鑫了,這讓劉鑫輕輕的搖了搖頭,看來自己和盧植的結識情況應該不如和蔡邕那般順利了。

不過事已至此,劉鑫該說的事情還是要說的,所以劉鑫立馬笑著點了點頭,開口說道:“盧尚書說的對,本王一定會不負眾望,替陛下鎮守益州,平定益州南部那些蠢蠢欲動的蠻族,這一點還請盧尚書你放心,本王一定會說到做到的,話說回來,本王真的十分尊敬像盧尚書你這樣有教無類,為人師表的文士,本王已經聽說盧尚書你的手下學生中,不僅有著出身上層的世家子弟,也有普普通通的農家少年,這讓本王實在是佩服不已。”

對於如今大漢的情況來說,一個老師手下的學生,基本上都是出身相差不多的,畢竟還是那句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很多學生在挑選老師的時候,往往也是在挑選同學,畢竟在華夏古代,一直都有這麼一個詞——同窗之情,足以看出在華夏古代的時候,同學之間的感情可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這個年頭拜師學藝,也算是一種社交方式,通過相同的老師作為媒介,從而結識更多的同學,擴展自己的人脈,從而為自己帶來好處,也是世家子弟們初步建立自己關係網的時候了。

而且在大漢這個時期,可不像後世的學子那樣,會曆經小學初中,一直到高中大學,老師至少得有幾十號人,在大漢講究的是“從一而終”,基本上一個人一輩子就隻有那麼一名老師,所以很多人在選擇老師的時候,十分慎重。

PS:今日更新完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科幻靈異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