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郎才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千七百零七章 氣運現,倭寇至,寒門崛起,朱郎才儘,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最新網址: 翌日,天還不亮,朱平安就已經帶著浙軍在分管的醮場片區忙碌起來了,接待、安置觀看祭海的百姓。 其實在半夜的時候,就已經有很多老百姓陸陸續續的抵達祭海醮場了。 趙文華有心將這一屆祭海辦到史無前例、名垂史冊的程度,為了讓觀看祭海的百姓多多益善,趙文華對老百姓還是很上心的。一聽到有百姓連夜前來觀禮,早早的就吩咐各營將士燒熱水、烙餅,讓每一個前來參加祭海的老百姓都有熱水喝有烙餅吃。 不止如此,趙文華還一違常態的拉下身子慰問前來觀看祭海的百姓,噓寒問暖 老百姓很單純,看到趙文華又是下令準備熱水烙餅,又是噓寒問暖,皆呼趙文華為趙青天,讓趙文華宛如喝了瓊漿玉釀一樣,享受的不得了。 等到天亮的時候,祭海醮場就已經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熱鬨非凡了。 人太多了,也太亂了,老百姓來來往往,走來走去,好奇的在祭海醮場四處觀看,甚至還有很多賣吃食和玩具的攤販在醮場做生意…… 朱平安看著現場,不由撓頭。雖然昨天趙文華也采納自己建議,下令各營在分管片區限製百姓流動了,但是,除了自己分管的片區外,其他各營執行的一塌糊塗,而且趙文華對此也視而不見,並未強調、追究各營的責任,於是各營愈發敷衍了事,限製百姓流動的命令成了一紙空文。 如果限製百姓流動,按片區安置百姓,一個村一片區域即便倭寇混入醮場,也容易被揪出來,即便揪傑出傑,因為不能隨意走動,也不好搞事。 可是現在…… 如果有倭寇混入醮場搞破壞,簡直就像入無人之境,後果不堪設想…… 再好的政策,若是不能落地,也是白紙一張! “麻蛋!” “傻逼!” 朱平安目光環視混亂熱鬨的醮場,掃過帥帳,情不自禁的罵了兩聲。 “嗬嗬,何人惹了賢侄告訴伯父,我幫你教訓他。“ 一個熟悉的聲音從耳邊傳來,朱平安回頭就看了鐵球一樣的臨淮侯。 “哦,伯父,我在罵倭寇呢。若是沒有傻逼倭寇為害,如何需要我們這般大費周折。” 朱平安信口胡謅道,臉色自然無比,若是說實話,那不得從上得罪到下啊。 “確實如此,這些天殺的倭寇,惡貫滿盈,千刀萬剮亦不為過。”臨淮侯點了點頭,接著又道,“不過,也正是有了這些天殺的倭寇,才有了我們的用武之地。” “伯父所言甚是。”朱平安隨口道。 “嘿嘿,多虧了賢侄昨日提醒,我江淮營重新紮了大營,昨晚張總督巡視醮場,看到我江淮營鹿角壕溝戒備森嚴,還誇我們營寨紮的好呢,說整個醮場就你們浙軍大營和我們江淮大菅紮的最好。”臨淮侯感謝的拍著朱平安的肩膀,嘿嘿笑著說道。 朱平安客氣了一番,跟臨淮侯閒聊了兩句,趁機叮囑臨淮侯提高警惕,按照昨晚趙大人所下之令,限製所分管片區內百姓流動,老百姓之中若是有行為詭異之徒,要提高警惕,暗中甄彆等等。 “嗬嗬,賢侄還是擔心倭寇會混入醮場搞破壞哈”臨淮侯不以為意的笑道,“我們這麼多官兵盯著,所有百姓都不能攜帶兵刃入場,即便有個彆倭寇混進來,也隻是私藏一些短兵而已,手持短兵的倭寇能造成多少損害,在我們麵前,就是送上門的軍功……” 手持短刃的倭寇,在衛所官兵麵前,也不是送上門的軍功,而是難纏的惡狼。 在手無寸鐵的百姓手裡,更是奪命殺星…… 可是,然並卵。 你永遠也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尤其是裝睡的人不隻有一個,還有一群的時候。 “大人,這祭海有用嗎?祭海了,海神就能幫我們在大海上覆滅倭寇嗎?”劉大刀在維持秩序之餘,靠近朱平安身邊,一臉困惑的問道。 “孔夫子雲敬鬼神而遠之。”朱平安微微搖了搖頭,緩緩說道,“我們華夏一族向來自立自強,不寄托於求神拜佛,哪怕是神話傳說,也是如此。天破了,女媧煉石來補洪水來了,大禹挖河治水十日暴曬,羿射九日留一疾病來了,神農嘗百草而治。決定我們命運的,是我們自己,而非鬼神。” “我明白了。”劉大刀點了點頭,然後又問,“公子,今日會有倭寇來搗亂嗎?” “倭寇肯定會來搗亂的。”朱平安一臉篤定的說道。 朱平安之所以這麼篤定,不僅是基於對汪直、徐海等倭寇的了解和分析,還是基於自己。 “光宗耀祖”朱平安站在坡上,喃喃自語了一聲。 玄之又玄的氣運在醮場上憑空出現在朱平安視野中,血紅色和黑色占據了場上的主色調。 這代表的血光之災和死氣,如果倭寇不來搗亂,如何會有如此嚴重的血光之災和死氣呢。 放眼四方遠眺,朱平安發現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上都沒有什麼異常,隻是醮場上氣運駁雜。 可見倭寇已經混進來了,數量還不少。 可惜的是,氣運不能幫助自己分辨哪個是倭寇,哪個是老百姓,眾人頭上都是白色、黑色、血紅色駁雜的氣運。也是,無論倭寇處於什麼級彆,炮灰也好,小頭目也好,甚至自封什麼將軍什麼王也好,他們的氣運都是白丁之色。 日出七刻,洪鐘響起,吉時已到,祭海大典正是開始。 祭海台上,九位身穿道教力士服侍的壯漢,赤膊走上祭海台,站在九麵碩大無匹的牛皮鼓前,雙手拿起鼓槌,用儘了全身力氣,擂鼓起來。 咚咚咚 九通鼓後,祭樂聲響起,沐浴更衣的趙文華一馬當先,張經落後半步,除分管片區秩序的朱平安、臨淮侯等官員外,其餘官員緊隨其後,往祭海台而上。 “祭官就位!獻食!” 牛頭、羊頭、豬頭、籩豆、酒樽、絲帛等裝扮紅綢的祭品被獻上各祭台上。 一眾百姓伸長了脖子仰望,神情激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