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鈞提示您:看后求收藏(837【棉稻輪作】,朕,王梓鈞,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朕卷一困淺灘837【棉稻輪作】跨過黃河至洛陽,這是北方重要的貿易樞紐。 從河套、青海、西域運來的貨物,大都要經過潼關直抵洛陽,然後再販運到更南邊。 洛陽人口迅速增多,商業極為發達,出現在李自成麵前的,是一座無比富庶的巨城。雖然肯定比不上崇禎初年,但能把崇禎末年甩出八條街,恢複並超越明朝隻是個時間問題。 一路東行至開封,這裡更加繁榮。 因為開封不僅有來自洛陽的商旅,還有一些來自山西的商旅。在河套蹲了好幾年的李自成,乍來開封,差點沒被晃花了眼。 “這般日子,真是過得。”李自成迫不及待想去南京,他聽張雲翼說,南京比開封更富庶百倍。 張雲翼得意洋洋道:“莫要隻看城裡,鄉下才是真的興旺。我大同新朝開國以來,在河南疏浚、開挖河渠一萬多條。河南的西北部,還有山西、陝西,不僅修渠,還開鑿灌井。便是再遇大旱,也不會如以前那般無著。” 井灌之法,始於明代,主要盛行於北方數省。 鑒於小冰河時期的大旱,清代井灌更加流行。僅在陝西一省,至乾隆年間,專門用於灌溉的水井就有13萬口。後來左宗棠總督陝甘,突逢大旱,左宗棠賑災之餘鼓勵鑿井,一口氣又挖了幾萬口灌溉用井。 而大同朝廷,自從上次山陝大旱之後,兩省官員都在瘋狂鑿井。 鎮長、村長帶頭組織,農民互相幫忙開鑿,陝西新挖灌井8萬多口,山西新挖灌井6萬多口,河南的西北部新挖1萬多口。今後就算再有大旱,也不會像以前那般絕望,抗擊天災的能力大大提升。 李自成來到河南鄉下,這裡果然比陝西農村更富裕。 他印象中淤塞的灌溉渠,全都已經被疏通,而且還新開鑿不少。剛剛大豐收的農民,喜滋滋的去官府納稅,鄉間不時能看到牲畜成群。他肆虐河南的時候,可是把牲畜都搶光了,哪裡見得到這般景象? 跟陝西一樣,河南的百姓,操著南方各省口音,很多都是近十年移民過來的。 看著看著,李自成不願再看,感覺自己折騰半輩子沒啥意思。 牛金星卻買來最新版《大同集》,根據書中的內容,再實地比照鄉間見聞,突然就對《大同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輾轉坐船,路過徐州。 李自成指著郊外冒起的黑煙:“那是在燒甚東西?” 張雲翼介紹說:“蒸汽工廠,南方多見,北方稀少。徐州產煤,又挨著山東棉產地,蒸汽工廠是越來越多。對了,陛下有令,工廠的煙囪,至少得建五丈高,免得黑煙熏壞了百姓。哪家工廠敢違抗,立即拆了煙囪停工。” “能去看看不?”李自成問道。 “當然可以。”張雲翼笑道。 來到工廠內部參觀,李自成發現這裡很多女工,而鍋爐工和搬運工皆為男子。 搓好的棉條,被機器帶著運轉,加撚和繞線一蹴而就,分分鐘就變成了棉紗,看得李自成、牛金星等人目瞪口呆。 “鬼斧神工,鬼斧神工!”牛金星連連驚歎。 張雲翼笑著說:“這種蒸汽機的作用多著呢。以前朝廷打製銀元,須用水利滾壓,造出來的銀元,還經常彎曲變形,得讓工人去錘平。換成蒸汽機之後,不僅速度成倍提升,而且是衝壓造幣,不會再有彎曲的銀元。” 回到船上,繼續南下。 李自成找到牛金星,不吐不快道:“南京那趙皇帝,真是神仙轉世不成?這等機器也造得出來。棉紗能紡這麼快,天下人哪愁沒有衣穿?” “是啊,真真是神仙轉世。”牛金星同樣震撼不已。 他們兩個的眼界,都隻能看到蒸汽機的好處,還無法考慮到對小農經濟的破壞。 等到二人路過揚州,這座僅次於南京的城市,他們已經變得有些麻木,進城之後傻愣愣看著眼前的一切。 二十多個蒙古青年,距離他們不遠,也在望著揚州街市出神。這些都是蒙古首領的嫡長子,要去南京讀大學,同時也相當於人質。 接下來的路途,李自成和牛金星都不再說話,他們實在不知道還能說啥。 隨行的年輕人卻更加興奮,他們的父親都是大順將領。他們的童年,多在山陝渡過,少年時代一直住在河套,越往南邊越刷新他們的三觀。同時,他們也對自己的未來愈發期待,夢想著軍校畢業做軍官,然後立功升遷做大將,到老了就回南方大城市享福。 …… 南京,紫禁城。 勸農司的陳希頌,帶著一個年輕人來覲見皇帝。 年輕人叫許進,還不滿三十歲,是勸農司江南所的所正。 許進似乎不善言辭,拜見皇帝之後,便一直不吱聲,隻把一份實驗報告交上去。 勸農司江南所的農業研究員,足足在江南觀察總結了十年,終於搞出這一份總結性報告。 沒有虛頭巴腦的詞彙,通篇都在用數據說話,總結棉稻輪作的防治病蟲害效果。 棉稻輪種之法,明代中後期就已在江南出現。 雖然搞不明白原理,但農民還是發現,兩年棉花、一年水稻,這樣輪著種植是最合適的。 用《農政全書》的原話來說,便是:凡高仰田,可棉可稻者,種棉二年,翻稻一年,即草根潰爛,土氣肥厚,蟲螟不生,多不得過三年,過則生蟲。 翻譯成白話便是:兩年棉花,一年水稻,可以蓄積土壤肥力,還能防治病蟲害。 不過嘛,隨著明末江南饑荒,以及防治技術的發展,這種水稻輪作已經亂套了。饑荒之後,紛紛改種水稻。而紡織商人,又瘋狂誘惑農民一直種棉。 還有一些州縣,則是不知道棉稻輪作的好處。 不得不承認,中國古代農業技術是真的發達。即便是幾百年後,農業專家使用科學方法試驗,折騰半天發現還是古代的“兩棉一稻”最好。 且看一組現代科學試驗數據: 第一年種棉花,黃萎病的發病率為13—38。 第二年種棉花,黃萎病的發病率為39。 第三年種棉花,黃萎病的發病率激增至3—701。 如果第三年不種棉花,改為種植一年水稻,繼續種棉花的時候,黃萎病的發病率又降回去。 不僅是黃萎病,還有其他病蟲害,都能靠棉稻輪種來防治。 科學解釋為:棉稻輪種是一種水旱輪作,通過改變自然環境,有效抑製昆蟲和病菌的滋生繁衍。同時,還能調節土壤,保持土壤的肥力。 許進拱手說:“陛下,這些數據,是近十年來,對江南十多個州縣,進行長期觀測總結的結果,絕對不會出現錯誤。如今江南的棉花種植,因為紡織機器的發展,種植方法已經越來越亂。很多百姓不信邪,為了賺更多錢,種了兩年棉花還繼續種,完全就是在麻著膽子碰運氣。還有一些州縣,盲目將農田轉為棉田,根本就不知道有棉稻輪作之法。還有……” “還有什麼,儘管說出來。”趙瀚說道。 許進低頭道:“朝廷對棉田一味征收重稅,也擾亂了棉稻輪種。” 額,這個純屬意外,誰讓朝中大員不懂怎麼種棉花? 趙瀚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對此人更加讚賞,問道:“你是哪個學校畢業的?” 許進回答道:“陛下,臣沒有在學校讀書,以前讀的是私塾,後來自學了小學、中學課程。陛下收複江南之時,臣也曾跟隨縣中士子起義,沒有去縣裡做吏員,而是選擇進當時的勸農所。” 趙瀚說道:“你即刻卸任勸農司江南所所長職務,擢升你為勸農司員外郎,先到江南擔任勸農使。我會讓戶部和地方配合,今後不管是山東還是江南,棉田必須遵守棉稻輪種之法。另外,為了調節糧食產量,必須嚴格約束到每個鎮。一個鎮的農田,棉稻輪種的時間,必須要錯開。不能這兩年大家都種棉花,然後第三年又一起種水稻,搞得前兩年糧食奇缺,第三年卻穀賤傷農。” 這就涉及到政府乾預了,得讓精通數學之人,合理安排每個鎮的棉稻種植麵積。 隻要最初幾年安排好,接下來就不用再去乾涉,農民按照“兩棉一稻”的規律自己種植便可。 如此這般,即能保證產棉區的產糧紅線,又能科學的增加棉花產出,實現棉花與水稻雙豐收的局麵。 另外,棉田的重稅,也可以稍微降低一些,儘量不去乾擾棉稻輪種規律。 一切都要講科學啊,不隻是發展工業,發展農業也是如此。 趙瀚繼續對許進說:“你把這份報告,再潤色一下。我讓禮部印刷成冊,印它個幾千份,讓吏部派人發下去,產棉區的各級官吏必須熟讀。” “遵旨!” 許進大喜,他忙活十年,終於出成果了。不但自己升官,還能惠及萬千百姓。 趙瀚又問陳希頌:“你研究農事十餘年,在勸農司已經升無可升,是該升去做政務官了。擢升你為戶部右侍郎,回去之後便到吏部報道吧。” “謝陛下!” 陳希頌也高興起來。 二人躬身退下,趙瀚說道:“讓李自成進來吧,我也想看看他長啥模樣。” 7017k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