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八十三章:革新,風起明末,羅小明,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風起明末山河破碎第一百八十三章:革新一般來說,製作一杆鳥銃就需要花費一名工匠近一月的時間。 現在整個軍器局之中隻有二三十餘名軍匠會做鳥銃,就算是按多的算三十人,那麼一個月算下來也不過三十杆,一年也才三百六十杆。 陳望預計改革軍製,軍中鳥銃手的比例起碼要在三成,也就是每一局中設一鳥銃旗。 一局中有一百一十二人,一旗是三十七人,一個局起碼就要三十七杆鳥銃。 九百餘名遼騎自然是不需要換裝鳥銃之外,隻有步兵需要。 經過了之前的步兵軍製革新重組之後,現在陳望麾下一共有兩營兵,被分為六部,一共有四十八局。 四十八局的兵,各武裝一旗,需要一千七百七十六杆鳥銃。 按照軍器局如今這個的速度,要五年的時間才能夠全部打製完成。 五年以後都是崇禎十五年了,到時候彆說黃瓜菜了,什麼都沒了。 李自成那個時候都快改稱號叫做新順王了。 鬆錦之戰也都打了快兩年的時間,已經到了分出勝負的關鍵時候了。 陳望自然是不可能等這麼長的時間,軍器局在鳥銃之上的產量必須要提高,而且這件事迫在眉睫。 現在留給陳望的時間並不多,差不多隻有一年半載的時間。 第二次入口之戰是在崇禎十一年的九月底展開,勤王令是十月份發下的,洪承疇、孫傳庭兩人皆是收到詔書赴京勤王。 也就說,陳望最遲最遲,都需要在一年半的時間打製出一千七百七十六杆鳥銃,每個月最低要打造九十八杆,比現在產量提高三倍多才能夠完成目標。 而且這個產量,還是不計算損耗的情況之下才能夠完成。 如果不自己做的話,就隻有申請軍器,然後等著調撥。 遞上些銀錢,扯著曹文詔的虎皮大旗,前前後後拿一千多杆鳥銃不是什麼問題。 但是問題調撥來的那些鳥銃根本就沒辦法用。 炸膛的問題暫且不說,那些鳥銃的威力和射程都全不達標。 現在能夠提高產量的辦法,隻有兩個。 一個是在人身上下功夫,製銃的人多了,產量自然就上去了。 第二個則是在器上麵下功夫,製銃的難度降低了,工序輕鬆了,產量也自然就上去了。 第一個辦法,自然是需要齊正鬆來解決。 陳望的目光移動到了齊正鬆的身上。 陳望輕拍了一下座椅的扶手,平澹道。 這個時代一些工匠敝帚自珍,不願意將自己的技藝傳給旁人。 一來是他們對於家傳技藝的珍重,二來則是常言所說的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這樣的事情實在是太過於廣泛了。 陳望自然是清楚其中的關竅,不過他並沒有和齊正鬆等多費口舌的意願。 武器坊有一百三十名工匠,要是全部去製銃,就算是很多人不熟練,一月也有差不多百十來杆。 後麵隨著熟練度的上升,鳥銃製作的隻會是越來越多。 製作鳥銃的工序雖然繁瑣複雜,但是 卻並非是太難,隻要肯學,三個月的時間足夠學會。 要是學不會,如今漢中衛還有不少留下的軍匠,他們隻怕是消尖了腦袋跑來。 朝廷的糧餉多久沒有發了,陳望接受軍器局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給選中的人發了兩個月的餉銀,還承諾說以後每月都會按時發放餉銀。 往年就是衛中的正兵都領不到什麼餉銀,他們這些匠戶,就更不用提了。 陳望目光平靜,澹然道。 陳望的話音剛剛落下,齊正鬆已經是跪了下來。 齊正鬆的聲音因為激動而有些發顫,麵對陳望開出的價碼,他沒有一絲一毫猶豫。 二兩的白銀,一年就是二十四兩,而且每月還有糧米菜食作為補貼,這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他們匠戶地位低下,原先在衛中,做很多事都沒有一分錢可拿。 漢中衛貧苦,朝廷許久才發一次糧米和餉銀,如果不是下工之後到處去做活計,他們早已經是活不下去了。 原先在衛中勞苦一年,都賺不到這一半的銀錢。 陳望的目光從齊正鬆的身上,轉向了站在一旁的江萬山。 齊正鬆這邊的問題解決,現在自然是需要江萬山表態的時候。 甲胃和鳥銃不一樣,不需要一個人會製作所有的器物,完全可以分開。 和齊正鬆一樣,江萬山也沒有絲毫猶豫,便跪了下來。 江萬山緊咬著牙,像是下定了什麼決心一般,而後甕聲道。 陳望看著江萬山和齊正鬆兩人身上的單衣,他們的身上的衣服也就比普通的軍戶好一些,畢竟還算是有一門手藝。 漢中衛內大步分的軍戶穿的都像是乞丐一樣,破破爛爛。 也就是正軍還勉強有些磨樣,往昔打仗的時候,起碼不少人都還有一件軍士青衣或是鴛鴦戰襖穿著,沒有太過於破爛。 陳望抬了抬手,說實話,他不喜歡跪禮,無論是向彆人下跪,還是彆人向他下跪。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 正鬆和江萬山兩人對視了一眼,他們聽明白了陳望話裡的意思。 他們當了多年的工匠,現在打製兵器和甲胃基本都有自己的心得。 但是他們……識的字可不多…… 記東西,寫方子也不是他們要做的事情。 齊正鬆和江萬山兩人的情況,陳望自然心知肚明。 陳望站起了身來,看著一眾停下了工作,都老實的呆站在原地的一眾工匠。 曆史上明朝對於武備的質量要求其實很嚴格,無論工部還是各地衛所,造出軍器都要注明是某部、某衛、某所、某年、某季成造字樣,事後還需造冊,以便隨時查考,責任到人。 但是再好的規定,也需要有人去執行。 明末這個時節上下貪墨成風,官場之上黑暗一片,鳥銃和甲胃的質量可想而知。 因此在對陣接敵的時候,明軍往往極為吃虧。 在麵對流寇的時候,明軍軍械還能夠占優,但是一遇到身披堅甲手持重弓的清兵之時便就全露了餡。 要是鳥銃堪用威力足夠,二三十步的距離,就是穿著三層的重甲的白甲兵也要扛不住鳥銃的轟擊,更不用提那些普通的披甲人和馬甲兵了。 要是甲胃合用,件件皆有三百五十七片甲胃,戰陣搏殺之間又怎麼會那麼快的落入下風。 陳望語氣嚴厲,在這一點上他不會做任何的讓步。 工坊之中的氣氛因為陳望的話語幾乎陷入了凝固,工坊之中爐火旺盛,但是眾人都趕到了絲絲的寒意。 陳望停頓了一下,目光轉向隻能在一旁的唐世平。 唐世平心中一凜,低眉垂首道。 工坊內的氣氛略微沉悶,陳望自然也是察覺到了情況。 不過有些話該說的還是要說,緩言安慰了一番齊正鬆和江萬山之後。 陳望便帶著唐世平離開工坊,他站在工坊裡麵,工坊裡麵的這些人心理上都會有極大的負擔,根本沒辦法安心工作。 陳望踏出了軍器局的大門,眼前一下開闊了許多,而後向著唐世平叮囑了一聲。 而後便沒有再讓唐世平再跟著,而是帶著一眾騎兵,順著河水向 著石泉城外營兵的駐地之中徑直奔去。 這次到軍器局之中的查看,有不少的問題需要解決。 武備的製作太過於緩慢,軍器局倒是可以擴招,但是人數肯定不能太多。 人數不能擴大太多,那麼隻有從生產的工藝去下手。 以鳥銃舉例,鳥銃的製作難點在於銃管的製作。 製作銃管之時,需先準備一根圓柱體的鋼芯做為冷骨。 然後製做銃管所需的熟鐵燒至紅熱,同時還需將燒至一定溫度的坯料取出。 而後工匠用錘把熾熱的熟鐵敲在鋼芯外,敲擊在鋼芯上,卷成一根鐵管。 敲打銃管時,打一段就需要把裡麵的冷鋼芯抽出一段用水冷卻,以防止銃管和冷鋼芯連在一起。 卷成的鐵管厚度也要在一公分左右,而且必須要儘可能的薄厚均勻。 超過三尺以上的長銃都是是一節節焊合的,所以在做好了幾段銃管後,還需要將他們一節節焊合起來。 這裡又是關鍵,如果工匠的技藝稍差一些,焊接的好壞是製銃成敗的關鍵,焊接不好的鳥銃極易炸鏜。 做完了上方的一係列事情之時,才僅僅隻是開始,最後還需要鋼錐鑽出銃鏜,而銃鏜的製作便製作鳥銃之時耗時最長的工序。 鑽頭與挫刀一般都是用的墮子鋼,而墮子鋼的鋼性並不很硬,鑽膛困難。 所以製造鳥銃一半的時間都是在鑽銃膛,刮膛銃。 目前改革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水力,此前在視察的時候,陳望就查看了漢水是否可以利用。 改用水力,做出銃床的話,一根銃管要是快的話,可能不要十天就能做出來。 現在看來,漢水的水流在石泉這一段還算穩定,還算可以利用。 隻是要是想要更加穩定的話,或需要營建蓄水池。 陳望對於曆史很了解,但是對於很多機械上的東西卻並不怎麼了解。 水裡鍛錘、高爐煉鋼這些他都不甚清楚。 不過他記得一,一本對於他現在的情況很有幫助的書——《遠西奇器圖說》。 《遠西奇器圖說》是天啟七年出版的書籍,在此時的沿海地區應當能夠獲取。 總共分為三卷,前麵兩卷偏重於理論。 其書講重力,重心,比重等概念,解釋杠杆,滑車,輪軸、斜麵等原理。 以圖說明應用原理及其起重、提吊等器械用法。 第三卷則是介紹西方的機械,光取水的工具就有虹吸、鶴飲、龍尾車等等。 各類水力、風力、畜力機械都有,齒輪傳動廣泛運用,全書圖文並茂,解說分明。 共繪起重十一圖,引重四圖,轉重二圖,取水九圖,轉磨十五圖。 解木四圖,解石,轉碓、書架、水日晷,代耕各一圖,水銑四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