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要為我分憂
墨色江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要為我分憂,大明:哥,和尚沒前途,咱造反吧,墨色江南,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朝臣之中,有人暗歎太子漸得人心,有人卻生怨毒之意。
翰林院中一名年近半百的給事中王塤,素有名望,暗與左都禦史蔡昂有親,二人日夜密談,意圖掣肘朱標之勢。
“太子如此興賢講學,看似正道,實則是另結羽翼!”
王塤冷眼道,“若再任其發展,隻怕皇上也難以掌控局勢。”
蔡昂撫須笑道:“無妨,咱們自有辦法。”
不多日,一封由禦史台暗中起草的奏折悄然遞入宮中。
雖未指名道姓,卻隱約暗指東宮“私結士林,欲擅權衡”,語句誅心,言辭犀利。
朱元璋閱後,眉頭微皺,心中隱有疑慮。
“召太子入殿。”他沉聲吩咐。
朱標跪於金殿之上,神情坦然,答道:“兒臣設賢壇,隻為明理辨道,並未有他意。”
朱元璋冷哼一聲:“賢壇之下,群士盈廷。你要讀書,為何不去太學?要講道,為何不先奏本?”
朱標低頭不語,心頭一沉,尚未開口,卻聽殿外傳來一聲高呼:“臣朱瀚請見!”
禦前內侍急匆匆進殿通報。朱元璋眉頭緊皺,卻揮手道:“宣。”
朱瀚身著朝服,神色肅然入殿,拜伏在地。
“臣願代太子申辯。”朱瀚開口。
“你有何言?”朱元璋冷聲。
“殿下所設賢壇,非私意,亦無不敬之舉。反而是東宮召士講論,使天下之士有用武之地,使太子親接群賢,此乃示人以禮、安士之道。大明欲長久,需人才,非隻靠舊臣苟守!”
朱元璋沉吟不語,目光在兄弟與兒子之間流轉。
朱瀚進一步道:“兄長若疑東宮過盛,何不派官共同監講?使賢壇之議,納入太學體係,豈非兩得之功?”
這一招以退為進,巧妙解圍。
朱元璋聽罷,麵色稍緩,終於點頭:“準奏。”
朱標抬頭望向朱瀚,心中感激難言。
夜回王府,朱瀚披衣坐於書案前,韓義奉上一卷羊皮冊頁,上書數行姓名。
“王爺,吳禮、方玉川、那少年書生名叫沈煥,皆已入東宮聽用。”
朱瀚點點頭,卻忽然沉聲:“今朝中風向已動,然其中埋伏不淺。你傳令,查王塤與蔡昂來往,暗中是否另有勢力支持。”
韓義領命,悄然而退。
正德殿外,斜風細雨,宮燈一排排映在濕潤的青石地上,發出氤氳的光暈。
朱瀚靜靜立於回廊之下,身披玄色鶴氅,目光如夜。
韓義快步而來,屈膝低聲道:“王爺,王塤與蔡昂確有頻繁往來,且與兵部尚書石泰之子暗中有書信傳遞。”
朱瀚眼中微寒:“這倒有趣了。石泰素號耿直,竟也卷入這渾水?”
韓義道:“王爺英明,石泰本人或未參與其中,但其子石正似被蔡昂所籠絡,出入王塤府邸已非一日。”
朱瀚緩緩抬手,指尖掐著紙邊未攤開的密折,良久才道:“兵部牽動軍權,此事不可輕舉妄動。繼續查,不必打草驚蛇。”
韓義應諾退下,雨簾裡隻餘朱瀚獨立。
良久,他望向宮城深處,暗想:“太子尚弱,若兵部之權旁落,恐釀大患。”
與此同時,東宮賢壇講舍之內,朱標身披深青長袍,立於講壇之後,身下坐著諸生,皆是應召入京的才俊。
台下一角,沈煥正靜靜記錄朱標言語,眼神炯炯。
朱標今日所講非儒理,而是史策,以周公輔成王為例,引出權與禮、親與臣、主與輔之辨。
“為君者,非必智絕,而在於能識良輔。周公有嫌疑而退,成王無揣度之憂。若一國之主不能任人,反被人所控,又如何能稱君臨天下?”
堂下群儒或默思,或頻頻點頭,沈煥卻忽然起身道:“殿下,倘若今日之主,遇權臣用事,滿朝危懼,忠良不言,殿下又將如何?”
這突如其來的提問,使得滿堂俱靜。
朱標不怒反笑:“權臣用事,因主無斷;忠良不言,恐言而不容。朕當以德服眾,以信馭人,權不可棄,但須在我掌中。”
沈煥微一拱手,不再多言,心中卻已升起濃濃敬意。
講學散後,朱標召沈煥至偏殿,親賜茶盞,笑道:“你倒是膽大,敢當眾逼問。”
沈煥垂首:“臣讀殿下講義,知殿下並非空談之人,故敢一試。”
朱標欣然:“你敢言,我便敢聽。以後你與吳禮、方玉川一道,入我東宮策士之列。”
沈煥恭敬應命,旋即退下。
東宮逐漸形成以朱標為心的文臣小集,雖名為講學,卻已隱隱有議政之風。
朱瀚知之,未曾阻止,反而暗中添人助力。
而與此同時,王塤、蔡昂等人也未閒著。
兵部尚書石泰終日閉門不出,而其子石正頻頻出入禦馬監,暗中與太監潘忠過從甚密。
潘忠乃太祖寵信內侍,出入內宮不避左右,平素雖無顯位,卻極擅傳話、遞令。
朱瀚得報,立命探子查潘忠動向。
三日之後,密探回報:
“王爺,潘忠近日密會王塤三次,其中一夜,直入王府地窖,藏有諸多賬冊,不知所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喜歡大明:哥,和尚沒前途,咱造反吧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大明:哥,和尚沒前途,咱造反吧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