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山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6章 刀指江南,大唐:我李承乾,絕不被廢,崔山口,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崇文館內,燈火通明。

“關中農田水利督造總司”的衙門,已經進入了高速運轉的狀態。

段綸帶著工部的匠人們,日夜不休地在各個工地進行實地勘測,完善施工圖紙。

戴胄則指揮著戶部的官吏,用李承乾發明的“算盤”,將那如山一般湧入的錢糧,一一登記造冊,建立起了一套清晰高效的財務係統。

李綱和馬周,則負責文書與監察,確保太子下達的每一道命令,都能不折不扣地執行下去。

一切,都顯得井井有條,欣欣向榮。

但李承乾,卻並沒有絲毫的輕鬆。

他的書案上,堆著的,不是水利工程的圖紙,而是一份份來自戶部和鹽鐵司的陳年舊檔。

這些卷宗,記錄著大唐立國以來,關於“鹽”的一切。

鹽,是百味之首,是民生之本,更是國庫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

唐初,沿襲隋製,實行“官督民產,官運官銷”的食鹽專賣製度。

但隨著天下承平,人口滋生,這套製度的弊病,也日益凸顯。

官僚體係臃腫,運輸成本高昂,層層盤剝之下,官鹽的價格,居高不下。

而與之相對的,是“私鹽”的猖獗。

“殿下,您看的這些……是?”

新任總司監察長馬周,抱著一摞剛剛審核完的文書,走進書房,看到太子看的卷宗,不由得有些好奇。

“馬周,你來了,坐。”李承乾指了指對麵的椅子,將一份卷宗推了過去。

“你看看這個。”

馬周疑惑地接過卷宗。

那是一份關於江南兩淮地區鹽場產量的報告。

報告上顯示,兩淮鹽場,作為大唐最大的產鹽區,其官方記錄的“官鹽”年產量,僅有五十萬石。

但另一份由地方官府呈報的、關於“鹽戶”人口與灶具數量的估算報告卻顯示,以兩淮地區的人口與生產規模,其理論上的年產量,至少應該在……三百萬石以上!

“這……這怎麼可能?!”馬周失聲驚呼,“差了……差了足足二百五十萬石!這……這其中巨大的差額,都到哪裡去了?”

“到哪裡去了?”李承乾冷笑一聲,“還能到哪裡去?自然是變成了‘私鹽’,流入了那些人的口袋裡。”

馬周的臉色,瞬間變得慘白。

他不是愚笨之人,立刻就明白了這背後所代表的恐怖現實。

每年二百五十萬石的私鹽!

這是一個何等驚人的天文數字!

這背後,隱藏著一張何等巨大的,由地方官吏、鹽商大賈、江湖鹽幫,乃至……朝中某些世家大族,共同編織起來的,利益網絡!

就像一群貪婪的碩鼠,在暗中,瘋狂地啃食著大唐的國庫根基!

“孤敲詐了北方世家,得了幾十萬貫,便沾沾自喜。可與這江南的‘鹽利’相比,簡直是九牛一毛!”李承乾的聲音,變得冰冷刺骨。

“北方世家,控製的是‘人’與‘地’,他們想要的是名望和政治權力。而江南的這幫人,他們控製的,是‘錢’與‘貨’,他們想要的,是能與國庫分庭抗禮的……經濟實力!”

馬周聽得心驚肉跳。

太子殿下,恐怕又要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大動作了。

“馬周。”李承乾的目光,變得銳利如刀。

“臣在!”

“孤要你,立刻從你監察禦史的舊部中,挑選十名最可靠、最精明,也最……不為人知的寒門子弟。”

“孤要他們,立刻南下,趕赴揚州!”

“他們的任務,不是去查案,不是去抓人。”李承乾頓了頓,一字一句地說道,“是去給孤,當‘商人’!”

“商人?”馬周徹底懵了。

“不錯,商人。”李承乾從書案的暗格中,取出了一遝設計精美的紙質憑證。

那憑證的樣式,與之前的“勸農債券”,有幾分相似,但上麵的文字,卻截然不同。

赫然寫著——“大唐皇家鹽業憑引”,簡稱“鹽引”。

“孤,要廢除現有的‘官運官銷’製度!”李承乾的聲音,充滿了不容置疑的決斷!

“從今往後,朝廷,隻負責一件事——收稅!”

“鹽場產出的所有鹽,在出場之前,都必須由鹽鐵司的官員,進行稱重、計稅。稅率,暫定為三成。”

“凡是繳納了鹽稅的鹽,便可獲得一張對應數量的‘鹽引’。持有此‘鹽引’者,便可自由地,將食鹽販運至大唐的任何一個州、任何一個縣,進行銷售!其售價,由市場自行決定!”

馬周的大腦,嗡地一聲,幾乎要停止運轉。

他被太子這個……這個堪稱“改天換地”的構想,徹底震傻了!

這……這是要將大唐立國以來,最重要的一項國家專賣製度,徹底推倒重來!

“殿下!此事……此事萬萬不可啊!”馬周失聲勸阻,“鹽鐵專賣,乃是國本!若是放開鹽禁,讓商賈自由販運,那……那豈不是將國家的經濟命脈,拱手讓人?”

“一旦那些鹽商大賈,聯合起來,囤積居奇,操控鹽價,屆時,天下百姓,將深受其害!其禍之烈,不下於一場大災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喜歡大唐:我李承乾,絕不被廢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大唐:我李承乾,絕不被廢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