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燈輕劍斬黃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4章 郵電係統管理體製改革,譯電者,青燈輕劍斬黃泉,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卷首語
【畫麵:1960 年 9 月的北京郵電部大樓,泛黃的樓梯扶手映著秋日陽光,走廊儘頭的打字機正吐出《郵電係統管理體製改革方案》的文件,油墨未乾的 “效率”“服務” 等關鍵詞格外醒目。鏡頭切換至甘肅天水的基層郵電所,所長老李蹲在地上用粉筆在水泥地麵畫出工作流程圖,旁邊的綠漆木門上,“電報”“信函”“包裹” 的搪瓷牌已有些歪斜。字幕浮現:1960 年秋,當新中國通信網絡在技術突圍中初具規模,郵電部一紙改革方案猶如投向湖麵的石子,在全國 2.3 萬個基層郵電所激起層層漣漪。這場始於文件的管理革命,最終在無數個像老李這樣的基層管理者手中,化作優化流程的粉筆線、重新分配的值班表、牆上新貼的服務承諾 —— 他們用最樸實的行動,為郵電係統的高效運轉鋪就基石。】
1960 年 9 月 10 日,郵電部會議室裡,48 歲的體製改革小組組長王國華敲著《改革方案》第 7 頁:“現在全國通信故障平均處理時間 6.2 小時,而蘇聯同期是 2.5 小時。” 他的目光掃過參會的各省代表,“不是設備不如人,是管理跟不上。” 此時的甘肅天水郵電所,45 歲的所長老李正對著堆積如山的電報單發愁 —— 昨天收到的加急電報在傳遞過程中錯投,導致縣糧食局誤判了秋收調度計劃。
一、掛號信裡的改革先聲
根據《1960 年郵電係統改革試點記錄》(檔案編號 YDB-1960-09-04),首批改革試點選在甘肅、江蘇、遼寧三省,核心是推行 “三局分離” 製度:將郵電所的行政、業務、後勤職能分開,同時建立 “首問負責製” 和 “故障處理限時製”。老李所在的天水所成為西北試點單位,他接到的第一份改革文件,是蓋著紅章的《郵電所標準化管理手冊》,第 12 頁的 “人員分工表” 讓他皺起眉頭:“原本 3 個人乾的活,現在要分成 4 個崗位,人從哪兒來?”
二、水泥地上的流程革命
9 月 15 日,老李在郵電所的水泥地麵畫出 “L” 型工作區:左側是 “電報處理區”,中間是 “信函分揀台”,右側是 “包裹登記處”,角落用木板隔出 “故障維修角”。他翻出用了五年的值班表,用紅筆將 “全能崗” 改為 “專責崗”:老張專門負責電報譯電,小王守著電話機,自己則兼管故障處理和群眾接待。這個改革在第一天就遇到阻力 —— 負責包裹的老王抱怨:“以前順手就能發電報,現在得繞半圈登記,麻煩!”
老李沒有反駁,隻是把《故障處理記錄簿》攤開:“上個月電報錯投 3 次,包裹積壓 5 天,問題就出在‘順手’上。” 他借鑒在部隊當文書時的經驗,設計了 “工序流轉單”,每份電報、每個包裹都要經過 “接收 — 登記 — 處理 — 複核” 四個環節,流轉單上必須有經手人簽字。這個看似繁瑣的流程,在三天後的加急電報處理中初見成效:縣醫院的急救藥品申請,從接電到發車,時間縮短了一半。
三、黑板上的時間戰爭
最讓老李頭疼的是故障處理效率。根據《天水郵電所改革前運營數據》,線路故障平均修複時間長達 8 小時,主要原因是維修員經常被派去乾雜活。他在黑板上畫了個鐘表,將每天的工作時間分成 “業務高峰段”“維修固定段”“機動處理段”,規定每天 14:00-17:00 為專屬維修時間,期間維修員不參與其他事務。
9 月 20 日,暴雨導致城郊線路中斷,維修員小陳終於能心無旁騖地檢修。老李守在電話機旁,每隔 15 分鐘記錄修複進度,當聽到 “線路接通” 的報告時,看看手表:從報修到修複,用時 3 小時 20 分鐘 —— 比改革前縮短了近一半。他在當天的工作總結裡寫道:“不是工人不賣力,是得給他們清出乾活的空兒。”
四、群眾眼裡的服務溫度
改革帶來的變化,群眾感受最直接。以前寄包裹要自己填寫複雜的單據,現在小王會幫忙核對地址;電報譯電錯誤率下降,牧民老馬頭一次收到準確的獸醫出診通知。最讓老李欣慰的是,郵電所門口的意見箱裡,抱怨信從每周 3 封減到 1 封,還多了兩封表揚信,其中一封用蒙文寫著:“現在寄羊皮襖,地址再也不會錯到隔壁旗了。”
但改革並非一帆風順。當老李要推行 “夜間值班輪崗製” 時,遭到老職工的反對:“辛辛苦苦乾了一天,晚上還要守夜?” 他沒有強製推行,而是帶頭值了第一晚班。當淩晨兩點幫趕牛車的農民拍出緊急電報後,他把值班表貼在最顯眼的位置,自己的名字排在第一個。慢慢的,反對聲變成了 “老李都能熬,咱也沒啥說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譯電者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