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燈輕劍斬黃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13章 艱難改裝過程,譯電者,青燈輕劍斬黃泉,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卷首語

【畫麵:1958 年 9 月 23 日的茶嶺鈾礦 3 號坑道,36 歲的1958 年 9 月的《改裝工作日誌》,"繼電器第 17 次短路電阻漂移超閾值 "的記錄占滿三頁,陳恒的鋼筆在" 無專業工具 "的條目旁畫了五顆星。他的右手食指纏著滲血的紗布 —— 那是用礦車輻條製作繼電器時被金屬毛刺劃傷的。工作台是塊釘在坑道壁的木板,蓋革計數器的氣體放電管旁擺著半碗融化的蜂蠟,表麵漂浮著幾根柳條纖維,礦燈的光影在潮濕的岩壁上投射出齒輪與電阻的抽象圖案。字幕浮現:當理想中的密碼機藍圖遭遇現實的岩壁,陳恒團隊在礦塵與濕氣中開始了元件的拉鋸戰。他們用礦工的扁鏟代替示波器探頭,拿算盤珠子模擬二進製信號,在繼電器的劈啪聲與竹筒的共振中校準誤差 —— 那些被汗水泡脹的筆記本、在岩壁刻下的計算公式、用繃帶包裹的烙鐵焊點,終將在曆史的工業創新史上,成為中國從" 圖紙空想 "邁向" 土法落地 " 的第一組攻堅坐標。】

1958 年 9 月 23 日淩晨,茶嶺鈾礦臨時實驗室的煤油燈芯爆出火星,陳恒盯著示波器上雜亂的波形,27 歲的小張第 12 次更換繼電器觸點:"陳處長,礦塵比預計的細三倍," 他舉起被鈾粉覆蓋的接點,"連蜂蠟層都擋不住。" 工作台對麵,老趙正在用扁鏟打磨礦車輻條,試圖將其加工成 0.5 毫米的繼電器簧片,鐵器摩擦聲在寂靜的坑道裡格外刺耳。

一、元件適配的微觀戰場

材料組的困境始於電阻器。理論組需要 0.1% 精度的電阻來穩定脈衝頻率,但山區隻能找到農用電話機的碳膜電阻,精度僅 5%。李工的算盤敲得發燙:"必須做溫度補償," 他指著坑道裡的濕度計,"每升高 1℃,電阻值變化 0.05Ω,相當於密鑰偏移 1.2 個檔位。" 陳恒突然想起在平潭島見過的漁民曬鹽 —— 利用蒸發原理穩定濕度,"把電阻埋進曬乾的石膏粉," 他抓起一把礦洞深處的石膏岩,"石膏的吸濕性能讓電阻環境濕度穩定在 60%。"

更大的挑戰是氣體放電管的供電。蓋革計數器原裝電池在潮濕環境中壽命僅 2 小時,而礦區每天需要持續傳輸數據。老趙從報廢的礦石收音機拆下舌簧喇叭,"把它改造成電磁感應裝置," 他用礦車電纜纏繞喇叭鐵芯,"利用坑道裡的雜散電流發電,就像給計數器裝個 '' 礦石心臟 ''。" 但首次測試中,感應電流的波動讓脈衝頻率漂移了 15 次 / 分鐘,李工不得不加入礦工的經驗公式:"海拔每升高 100 米,雜散電流增強 0.3mA,這個修正值得編進加密算法。"

二、加密算法的算盤推演

保密室的黑板上,李工用粉筆寫下的加密公式被雨水洇濕三次。傳統的質數齒輪加密需要 17×23×31 的組合,但改裝後的計數器隻能提供 13 個密鑰檔位,"相當於把三鎖頭密碼改成兩鎖頭," 他盯著算盤上的 13 顆算珠,"必須引入動態偏移量。" 陳恒建議用礦工記錄的礦石濕度數據:"每天清晨的濕度變化是天然的密鑰種子," 他指著《礦坑水文日誌》,"就像給密碼機上了把 '' 水密碼鎖 ''。"

9 月 25 日的算法測試中,小張發現加密後的數據在傳輸中出現周期性亂碼,追溯源頭竟是蓋革計數器的脈衝間隔存在 0.2 秒的機械誤差。"這誤差和礦車經過時的振動頻率一致," 陳恒貼著坑道壁感受礦車的震動,"得做振動補償。" 老趙立刻想到用柳條編織的安全帽:"把安全帽的柳條纖維做成減震墊," 他剝下安全帽的內襯,"比蘇聯的橡膠墊更適應潮濕環境。"

三、環境絞殺的絕地反擊

最致命的威脅來自坑道的電磁乾擾。當礦燈的電流波動與蓋革計數器的脈衝信號疊加,示波器上的波形變成難以分辨的雜波。李工在《電磁環境分析報告》中記錄:"礦燈開啟時,信號失真率達 37%,相當於密碼被潑了盆墨水。" 陳恒帶著團隊在礦燈電路中串聯竹炭電阻 —— 這是從礦工烤火的竹炭堆得到的靈感,"竹炭的電阻率能吸收高頻乾擾," 他展示著用竹筒燒製的炭棒,"就像給信號修了條防波堤。"

9 月 27 日,當改裝後的計數器在暴雨中運行,新的問題出現了:竹筒通信站的敲擊信號被雨聲掩蓋。陳恒盯著被雨水打濕的竹筒,突然發現雨滴在竹筒表麵的振動頻率具有規律性:"把雨聲轉化為同步信號," 他在竹筒上刻下不同深度的凹槽,"大雨對應密鑰偏移 + 3,中雨 + 2,小雨 + 1,無雨 0。" 這個將惡劣環境轉化為加密要素的創想,讓李工迅速完善了算法模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譯電者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遊戲競技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