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燈輕劍斬黃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40章 中蘇邊境加密通信頻率衝突,譯電者,青燈輕劍斬黃泉,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卷首語
1968 年 4 月 19 日清晨,額爾古納河沿岸的濃霧還未散去,某哨所的 “67-19-05” 設備突然發出刺耳的雜音。小李盯著示波器屏幕,原本穩定的加密波形被雜亂的信號切割,頻率指針在 150 兆赫附近瘋狂跳動 —— 這是我方 “67 式” 設備的核心工作頻段,此刻卻像被人搶占的牧場,擠滿了陌生的信號。
老張踩著露水衝進哨所,手裡攥著 1962 年的《跳頻技術手冊》,封皮的邊角已被磨得發白。“1962 年在塔城,也遇到過一模一樣的情況。” 他的手指在手冊第 37 頁劃過,“手動跳頻,每 19 秒換一個備用頻段” 的字跡,是當年老班長留下的批注。遠處的蘇軍了望塔隱約可見,探照燈的光束在霧中掃過,像在確認我方的反應。
當小李按手冊步驟,將跳頻周期從自動切換為手動,示波器上的雜波突然消退,清晰的信號重新浮現。他的手心還沾著剛才緊張時攥出的汗,看著屏幕上 “通信恢複” 的指示燈,突然明白老張常說的 “老技術能救命” 不是空話。霧中的河水流淌聲裡,夾雜著設備按鍵的清脆聲響,那是 1962 年的技術,在 1968 年的邊境線上,完成了一場跨越六年的救援。
一、衝突爆發:1968 年的邊境通信危機
1968 年 4 月 17 日,中蘇邊境 19 個哨所的通信突然集體出現異常。某前沿哨所的日誌顯示,“67 式” 設備在 150 兆赫頻段的通信成功率,從 97% 驟降至 37%,多組加密情報發送失敗,其中 7 組涉及邊境巡邏部署。報務員其其格在記錄裡寫:“信號像被捂住嘴的人,隻能發出斷斷續續的哼聲。”
最初的故障被誤認為設備問題。小李帶著維修工具,在三天內跑了 7 個哨所,更換了 19 塊電源模塊、7 個天線接口,卻沒解決任何問題。4 月 19 日淩晨,他在第 12 號哨所測試時,發現隻要將設備頻率偏離 150 兆赫 0.37 兆赫,通信就恢複正常 —— 這個細節像道閃電,讓他突然意識到:“不是設備壞了,是有人在搶我們的頻率。”
蘇軍的頻率占用帶著明顯的戰術意圖。截獲的信號分析顯示,敵方使用的加密頻率與我方 “67 式” 的 150 兆赫核心頻段重疊度達 89%,且采用 “窄帶瞄準乾擾”,專門針對我方跳頻序列的規律。王參謀在緊急會議上把截獲頻譜圖拍在桌上:“他們不是無意乾擾,是故意讓我們的通信斷聯,為後續動作鋪路。”
1962 年的相似場景在老張腦海中重現。他翻出當年的《邊境通信故障檔案》,第 19 頁記載著:1962 年 8 月,蘇軍也曾占用我方 “62 式” 設備的 75 兆赫頻段,導致 5 個哨所失聯。“曆史在重演,隻是頻率從 75 兆赫變成了 150 兆赫。” 他的話讓會議室陷入沉默 —— 當年用 “土辦法” 解決的問題,如今麵對更先進的 “67 式”,還能管用嗎?
前線的壓力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升級。4 月 19 日上午,某巡邏隊因通信中斷,與指揮部失聯 17 小時,返回時攜帶的情報顯示,蘇軍在邊境集結了 37 輛裝甲車。“再解決不了,我們就成了聾子瞎子。” 王參謀的聲音帶著焦慮,他給技術團隊的最後期限是 4 月 21 日:“兩天內必須恢複通信,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技術團隊的分歧在壓力下顯現。年輕技術員主張緊急升級 “67 式” 的跳頻算法,增加新的備用頻段;老張卻堅持先排查曆史解決方案:“升級需要時間,敵人不會等我們。1962 年的辦法,或許能解燃眉之急。” 兩種意見僵持不下時,小李帶來了新的測試結果:蘇軍的乾擾頻率跟隨我方自動跳頻序列變動,新頻段用不了多久就會被盯上。
二、原因排查:頻率博弈的技術溯源
1968 年 4 月 19 日下午,技術團隊在某隱蔽測試站展開頻譜分析。小李操作的頻譜儀上,150 兆赫頻段內,我方 “67 式” 的跳頻信號與蘇軍的乾擾信號像兩條纏繞的蛇,敵方信號總能精準 “咬” 住我方的跳頻點。“他們破解了我們的自動跳頻規律。” 他的手指在屏幕上劃出敵方信號的軌跡,每個拐點都與我方跳頻序列的切換時間重合。
老張帶著 1962 年的設備參數表趕來。對比發現,當年 “62 式” 的跳頻周期是 19 秒,采用 “固定序列 + 手動調整”;而 “67 式” 為提升效率,將跳頻周期縮短至 7 秒,且采用 “自動序列”—— 這種規律性反而成了破綻。“就像每天按固定路線放羊,遲早會被狼盯上。” 他的比喻,點出了 “67 式” 自動跳頻的致命缺陷。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譯電者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