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燈輕劍斬黃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41章 蒙語加密詞庫擴充,譯電者,青燈輕劍斬黃泉,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卷首語
1969 年 10 月 19 日,錫林郭勒草原的冬牧場已見霜花。其其格跪在蒙古包的氈子上,手裡攥著磨損的樺樹皮筆記本,筆尖蘸著融化的酥油(替代墨水),在 “ɑrɑl ɡɑrɑn bɑyirɑɑn(河流清澈草原廣)” 旁標注 “可對應 3、7—— 勾股定理直角邊”。帳篷外,小李正和老牧民巴特爾核對諺語 “ɡɑshiɡ tɑrɑn ɑrvɑn(星星眨眼有十顆)” 的發音,寒風卷著雪粒打在帆布上,卻沒蓋過他們反複確認的語調。
這本即將收錄 1962 條蒙語諺語的秘密手冊,此刻已記錄了 370 條。其其格的手指在 “1962” 這個數字上摩挲 —— 這是老張特意要求的數量,既呼應 1962 年首次嘗試蒙語加密的曆史,也暗合 “67 式” 設備 19 項核心參數與 62 項基礎指令的組合邏輯。遠處的蘇軍電子偵察車天線隱約可見,其其格突然把筆記本塞進羊毛腰帶,用蒙語對小李說:“該換個地方了,狼離羊圈太近了。”
當月光爬上蒙古包頂,兩人在新的隱蔽點繼續整理。其其格輕聲念著 “ɑrvɑn ɡɑshiɡ ɑlɑn(十顆星星亮晶晶)”,小李在旁標注 “ɑrvɑn(十)可作跳頻頻率參數”,酥油凝成的字跡在月光下泛著微光,像在草原上撒下的加密密碼,隻等戰友們讀懂其中的深意。
一、詞庫的缺口:1968 年的加密危機
1968 年夏,中蘇邊境的加密通信遭遇新挑戰。某哨所的戰報顯示,采用早期蒙語諺語加密的情報,被蘇軍破譯率從 7% 升至 17%—— 敵方似乎掌握了我方常用的 37 條諺語規律,甚至能通過 “ɑrɑl(河流,3)”“bɑyir(草原,7)” 等高頻詞彙預判密鑰。王參謀在緊急會議上把截獲報告拍在桌上:“就像隻有 37 把鑰匙,敵人已經摸清了每把鑰匙的齒紋。”
早期詞庫的局限逐漸暴露。1967 年啟用的蒙語加密詞庫僅收錄 190 條諺語,其中適合嵌入數字、公式的不足 70 條,長期使用後重複率高達 37%。小李在統計中發現,某哨所連續 19 天的通信裡,“ɡɑl ɑlɑn ɡurban(火焰明亮有三團)” 被使用了 7 次,“敵人就算笨,也能記住這個詞對應 3”。這種單一性,讓原本安全的文化加密,漸漸失去隱蔽性。
1962 年的曆史經驗成了重要參照。老張翻出 1962 年的《民族語言加密初探》檔案,第 37 頁記載:“蒙語諺語數量龐大,若能係統收錄,可形成天然加密庫。” 當年因技術條件限製,僅整理了 62 條,如今 “67 式” 設備的加密需求,讓擴充詞庫從 “備選方案” 變成 “緊急任務”。“1962 年埋下的種子,該澆水了。” 老張的話,讓詞庫擴充有了明確的曆史錨點。
實戰壓力加速任務推進。1968 年秋,某偵察分隊因諺語重複使用,導致 “37 人巡邏隊” 的情報被誤判為 “7 人”,差點引發戰術失誤。其其格作為蒙古族報務員,在檢討中寫道:“不是我們不會用諺語,是能用的太少,像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這份檢討,讓詞庫擴充的最後期限定在 1969 年雪封山前 —— 必須在 6 個月內收錄足夠的諺語。
詞庫規模的爭議與確定。技術團隊最初計劃收錄 1000 條,但老張堅持 “1962 條”:一是呼應 1962 年的曆史起點,形成 “1962 年探索 - 1969 年完善” 的閉環;二是 1962 條剛好能覆蓋 “67 式” 19 項核心功能的 103 種加密組合(19×103≈1962)。“數字不是隨便定的,是和設備、曆史綁在一起的。” 老張在方案論證時,用算盤反複計算,最終說服了反對的年輕技術員。
1968 年 11 月,蒙語加密詞庫擴充組正式成立。19 名成員中,有 7 名蒙古族戰士(負責諺語收集與語義驗證)、7 名技術人員(負責加密適配)、5 名檔案員(負責曆史數據核對)。其其格作為唯一懂蒙漢雙語且有實戰經驗的報務員,被任命為現場協調,她的樺樹皮筆記本,成了最早的 “諺語收集本”。
二、草原上的收集:1962 條諺語的尋找之路
1968 年 12 月,收集工作在零下 27℃的草原啟動。其其格和小李的第一站是錫林郭勒盟的東烏珠穆沁旗,這裡的老牧民巴特爾能背誦上百條諺語。初次見麵時,巴特爾以為他們是 “記錄民間文化的乾部”,直到其其格用蒙語輕聲說 “ɑrɑl ɡɑrɑn bɑyirɑɑn,sɑrɑ nɑrɑ ɑlɑn(河流清澈草原廣,日月明亮人心暢)”—— 這是早期加密用的諺語,巴特爾瞬間明白,“你們是要給草原的話,裝上門閂”。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譯電者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