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燈輕劍斬黃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57章 設備損耗,譯電者,青燈輕劍斬黃泉,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卷首語
1969 年 4 月 25 日 23 時 19 分,珍寶島後方通信站的柴油發電機嗡嗡作響,周明遠(硬件骨乾)的額頭抵著 “67-19-11” 設備的外殼,指尖在發燙的電容上停頓 —— 這是連續 19 天高強度運行後,第 7 台出現故障的 “67 式”。示波器屏幕上的跳頻波形像被扯斷的棉線,忽明忽暗,電容接口處滲出的電解液,在煤油燈下發著微光。
其其格(前線報務員)抱著故障記錄衝進來,紙頁上 “19 時 07 分信號中斷”“21 時 37 分跳頻卡頓” 的字樣被紅筆圈出:“蘇軍可能在調整坦克部署,今晚要傳 3 組關鍵情報,現在隻剩 3 台設備能工作!” 通信站外,蘇軍的探照燈每隔 19 秒掃過圍牆,設備的故障聲與遠處的炮聲交織,周明遠突然想起 1968 年越冬測試時,這台 “67-19-11” 曾扛過 - 37℃的低溫,如今卻在連續運行中瀕臨崩潰。
老張(技術統籌)將 37 套應急備件箱推到周明遠麵前,裡麵的鉭電容、晶體管全是 1967 年設備定型時的原廠件:“上級說 24 小時內必須修複 17 台,不然明天的情報傳不出去,前線反坦克部署就瞎了。” 周明遠攥緊螺絲刀,手心的汗滴在設備外殼上 —— 這 19 天的損耗,是 “67 式” 實戰後的第一次大考,也是他們與時間、故障的生死博弈。
一、故障背景:19 天高強度運行的損耗與危機
1969 年 4 月 6 日 - 24 日,珍寶島周邊的 19 個哨所,“67 式” 設備進入高強度運行狀態。因蘇軍在邊境增兵至 37 輛坦克、190 名步兵,情報傳遞頻次從每天 7 組增至 19 組,設備 24 小時不間斷開機,跳頻模塊平均每 19 秒切換一次頻率,加密運算模塊日均處理數據 3700 字節 —— 遠超設計的 “日均 1900 字節” 負荷。周明遠在 4 月 20 日的維護日誌裡寫:“設備外殼溫度達 47℃,比常溫高 19℃,電容參數開始漂移。”
故障在 4 月 22 日集中爆發。首批出現問題的是 3 台 “67 式” 的電源模塊:因邊境晝夜溫差達 27℃(白天 17℃,夜間 - 10℃),電源接口的金屬觸點反複熱脹冷縮,氧化層厚度達 0.37 毫米,導致供電不穩定,信號傳輸時斷時續。其其格在前線反饋:“第 5 號哨所的設備,每傳 19 個字符就斷一次,‘蘇軍 T-62 調動’的情報傳了 3 次才完整。” 更嚴重的是,4 月 24 日,跳頻模塊故障的設備增至 7 台,其中 2 台完全無法開機,情報傳遞成功率從 97% 驟降至 67%。
蘇軍的 “乾擾施壓” 加劇故障影響。截獲的 “拉多加 - 5” 乾擾信號顯示,蘇軍察覺我方設備故障後,刻意將乾擾強度從 37 分貝提升至 47 分貝,針對 “67 式” 的電源弱點,發送 “脈衝乾擾”,導致故障設備的電容漏電速度加快 3 倍。某電子對抗專家分析:“敵人在利用我們的設備損耗,想趁虛而入截獲情報。” 這個判斷讓老張意識到,故障排查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與蘇軍的電子博弈 —— 必須在設備徹底崩潰前修複,否則通信安全將全麵失守。
前線的情報需求容不得拖延。小李(偵察兵)在 4 月 25 日淩晨帶回緊急情報:“蘇軍 19 輛坦克向珍寶島西南移動,疑似準備新的迂回戰術。” 這份情報需在 4 月 26 日 7 時前傳遞至指揮部,否則反坦克小組無法及時調整伏擊點。老張在緊急會議上把故障設備清單拍在桌上:“19 天運行把設備榨乾了,但情報不能等,24 小時內修複 17 台,每人負責 5 台,我帶周明遠修最難的 7 台。”
1967 年的設備設計參數成了隱性參照。周明遠翻出 “67 式” 的技術手冊,第 37 頁記載 “設備連續運行極限為 17 天,日均負荷≤1900 字節”,而此次已超期 2 天,負荷超 100%。“不是設備質量差,是實戰需求超出了設計預期。” 周明遠對技術組說,他發現手冊裡標注的 “電容壽命 19 天”,與此次故障爆發時間完全吻合 —— 這 19 天,是 “67 式” 設計壽命與實戰需求的極限碰撞。
4 月 25 日 8 時,故障排查正式啟動。周明遠帶領 3 名技術兵,將 19 台故障設備按 “電源故障(7 台)、跳頻故障(7 台)、加密模塊故障(5 台)” 分類;老張協調後方調撥備件,確保 37 套應急備件優先供應;其其格負責測試修複後的設備,確保能正常傳遞情報。通信站的院子裡,故障設備排成一排,像負傷的戰士,等待著 “救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譯電者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