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燈輕劍斬黃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58章 前線反饋,譯電者,青燈輕劍斬黃泉,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卷首語

1969 年 11 月 7 日清晨,珍寶島西側的戰壕裡,小李(偵察兵)的防寒服內袋鼓鼓囊囊 —— 裡麵裝著剛配發的 “70-1 型” 便攜密碼機。他掏出設備時,哈氣在機身表麵凝成薄霜,這個長 15 厘米、寬 10 厘米、厚 5 厘米的鐵盒子,比他之前用的 “67 式” 發報機小了近三分之二,重量僅 0.9 公斤,單手就能握住。

戰壕外,蘇軍的巡邏隊腳步聲隱約傳來,小李快速按下電源鍵,屏幕亮起微弱的綠光。他按其其格(報務員)教的步驟,輸入 “ɑrɑl=3”(河流 = 3)的密鑰,再敲入 “蘇軍 3 人巡邏隊” 的情報,整個過程僅用 19 秒。加密信號通過 150.37 兆赫頻段發出時,他突然想起半個月前用 “67 式” 發報機的窘境 —— 當時要兩個人抬設備,還得找平坦地麵架設,現在這台小機器,蹲在戰壕裡就能用。

遠處的馬背上,老王(騎兵)也把同款密碼機綁在馬鞍側麵,機身外裹著羊毛氈防顛簸。他摸了摸機器外殼,心裡仍有些不安:“這麼小,能扛住馬跑的震動嗎?信號會不會比大機器弱?” 但想到昨天演練時,這台機器在 - 27℃的低溫下仍能正常開機,他又踏實了些 —— 對前線戰士來說,“小” 不僅是方便,更是能在敵人眼皮底下安全傳遞情報的底氣。

一、研發背景:機動作戰催生的 “小密碼機” 需求

1969 年夏,珍寶島衝突後的邊境防禦總結會上,機動部隊的通信難題被反複提及。騎兵連的老王在反饋中寫道:“‘67 式’發報機重 3.7 公斤,馬背上攜帶要占半個馬鞍,遇到蘇軍追擊時,根本來不及拆卸,有 3 次為了不丟設備,差點被俘虜。” 偵察兵小李也補充:“我們深入前沿偵察,帶大機器目標太明顯,上次為了藏‘67 式’,不得不繞路 19 公裡,耽誤了情報傳遞。” 這些來自前線的聲音,讓 “研發便攜加密設備” 從 “優化項” 變成 “緊急任務”。

傳統發報機的局限在實戰中被放大。根據《1969 年邊境通信設備使用報告》(編號 “69 - 通 - 07”),“67 式” 雖抗乾擾能力強,但體積大(30×20×15 厘米)、重量沉,僅適合固定哨所使用;而騎兵、偵察兵、反坦克小組等機動單位,日均移動 19-37 公裡,需要 “能揣在懷裡、單手操作” 的加密設備。某通信參謀在論證會上指出:“敵人的機動速度越來越快,我們的通信設備要是跟不上,機動部隊就成了‘聾子’‘瞎子’。”

研發目標在爭議中明確。最初有兩種方案:一是縮小 “67 式” 尺寸(保留大部分功能),二是簡化功能(隻保留核心加密傳遞)。技術組的老張(曾參與 “67 式” 研發)主張後者:“機動部隊最需要的是‘快傳、快收、不暴露’,功能多了反而累贅,重量必須控製在 1 公斤內,尺寸比戰士的水壺還小。” 這個思路最終被采納,1969 年 8 月,“70-1 型” 便攜密碼機研發正式啟動,核心指標定為 “重量≤0.9 公斤、尺寸≤15×10×5 厘米、操作步驟≤7 步、低溫 - 37℃可開機”。

曆史技術積累為研發提速。團隊沿用 “67 式” 的 “蒙語變形 + 數學嵌套” 核心加密邏輯,但簡化硬件:用 1.5 伏乾電池(代替 “67 式” 的 24 伏電源)、單色小屏幕(僅顯示加密字符)、8 個核心按鍵(減少冗餘操作),同時借鑒 1968 年越冬測試的低溫防護經驗,在機身內部貼 0.37 毫米厚的保溫棉。老張在研發日誌裡寫:“這台小機器不是‘縮水版’,是‘實戰精簡版’—— 每個零件都為機動作戰服務。”

1969 年 10 月,首批 19 台 “70-1 型” 便攜密碼機送達珍寶島前線,優先配發給偵察兵、騎兵和反坦克機動小組。當小李從其其格手裡接過設備時,他反複掂量:“這麼小,真能和指揮部通上話?” 其其格笑著按下電源:“你試試就知道,它比看起來靠譜。” 此時的小李還不知道,這台小機器,將在後續的偵察任務中救他一命。

二、初次體驗:戰士眼中的 “小而不弱”

1969 年 10 月 17 日,“70-1 型” 的首次使用培訓在戰壕裡展開。其其格拿著設備,給 19 名戰士演示操作:“第一步按電源,第二步選頻段(150 或 150.37 兆赫),第三步輸密鑰,第四步敲情報,第五步按發送 —— 記住這五步,就算是新兵也能上手。” 小張(新兵)湊在最前麵,眼睛盯著那 8 個按鍵,心裡犯嘀咕:“這麼少的鍵,會不會不夠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譯電者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遊戲競技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