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燈輕劍斬黃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97章 整機初裝,譯電者,青燈輕劍斬黃泉,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卷首語
1971 年 7 月 18 日 7 時 37 分,北京某機械裝配車間的晨光透過高窗,斜斜落在地麵的灰色水泥上。老周(機械負責人)蹲在工作台前,雙手捧著 1.2 公斤的機械密碼鎖,鎖體邊緣的鋁鎂合金毛刺還沒來得及打磨,指尖能摸到齒輪咬合的細微紋路;小張(電子工程師)將 0.97 公斤的加密模塊放在防靜電墊上,模塊外殼的散熱孔裡還嵌著一小塊測試時殘留的導熱矽脂;小王(測試員)站在精度 0.01 公斤的彈簧秤旁,反複按壓秤盤 —— 指針從 “0.00” 彈到 “0.01” 再落回原位,他嘴裡念叨著 “可彆偏,今天全靠你了”;老宋(項目協調人)手裡攥著疊得整齊的《整機重量清單》,清單上 “機械鎖 1.2kg、自毀裝置 0.37kg、加密模塊 0.97kg、箱體 1.16kg” 的數字被紅筆描了三遍,總和 3.7kg 的目標值下方畫著兩條橫線。
“外交部說 3.7 公斤是極限 —— 紐約會議要帶的設備多,密碼箱重一兩百克,外交人員的背包就多一份負擔。” 老周起身時工裝下擺掃過工具盒,扳手和螺絲刀發出清脆的碰撞聲,“先裝機械鎖,它是底座,位置錯了後麵全亂;自毀裝置要貼箱體左側,彆碰著齒輪;加密模塊最後裝,接線要從預留孔走,彆壓著。” 小張點點頭,將加密模塊的供電線捋直,小王則把彈簧秤推到工作台中央,一場圍繞 “克級精度” 的整機初裝,在車間的工具碰撞聲中開始了。
一、初裝前籌備:部件、設備與順序的 “精準打底”(1971 年 7 月 11 日 - 17 日)
1971 年 7 月 11 日起,團隊就為整機初裝做準備 —— 核心是 “讓每個部件的重量都可控、每台設備的讀數都可信、每一步組裝都有序”,畢竟 3.7 公斤的目標容不得半點馬虎,哪怕一顆螺絲超重 0.01 公斤,19 台批量設備就會累積超重 0.19 公斤。籌備過程中,團隊經曆 “部件重量複核→稱重設備校準→組裝順序預演”,每一步都透著 “防偏差” 的謹慎,老周的心理從 “模塊集成後的踏實” 逐漸轉為 “整機稱重的緊張”,為 7 月 18 日的初裝築牢基礎。
部件重量的 “逐件複核”。小王帶著精度 0.001 公斤的分析天平,對所有核心部件逐一稱重:①機械密碼鎖:1.203kg(設計 1.2kg,誤差 0.003kg,達標),拆解檢查發現是齒輪軸上多了一圈 0.07 毫米的防鏽塗層,老周確認 “塗層是必需的,重量誤差在允許範圍”;②化學自毀裝置:0.370kg(與設計完全一致),老李(化學專家)特意拆開防護殼,確認氰化物膠囊(0.007kg)、觸發機構(0.173kg)的重量沒偏差;③加密模塊:0.972kg(設計 0.97kg,誤差 0.002kg),小張解釋 “是接線端子的鍍金層比預計厚了 0.001 毫米,不影響性能”;④箱體:1.160kg(1.5 毫米 Q235 鋼板,按體積 37cm×19cm×7cm 計算,重量吻合)。“單獨看都達標,但加起來再算上螺絲、膠帶這些小零件,會不會超?” 小王在清單上備注 “鈦合金螺絲每顆 0.007kg,預計用 17 顆,共 0.119kg”,老宋補充:“膠帶用 0.005kg 的超薄型,儘量把附加重量壓在 0.12kg 以內。”
稱重設備的 “雙重校準”。團隊對核心設備 ——0.01 公斤彈簧秤做兩項關鍵校準:①標準砝碼校準:用 1kg、2kg、3kg、4kg 的 F1 級標準砝碼(精度 0.001kg)測試,彈簧秤顯示值與砝碼重量誤差均≤0.01kg(4kg 砝碼顯示 4.00kg,1.2kg 砝碼顯示 1.20kg);②水平校準:用精度 0.01mm/m 的水平儀調整秤台,確保傾斜度≤0.1°,避免因台麵傾斜導致稱重偏差(測試顯示,傾斜 0.5° 時,1.2kg 物體稱重會偏差 0.01kg)。老周還準備了備用秤:“萬一主秤壞了,備用秤能立即頂上,不能讓稱重耽誤初裝。” 小王連續 19 次稱重 1.2kg 的機械鎖,顯示值均為 1.20kg,確認設備穩定。
組裝順序的 “預演與優化”。團隊按 “先重後輕、先內後外” 設計順序,並預演 3 次:①第一步裝機械鎖:固定在箱體底部預留槽,用 4 顆鈦合金螺絲(0.028kg),安裝偏差≤0.1mm,避免影響齒輪聯動;②第二步裝化學自毀裝置:貼箱體左側夾層,用 2 顆螺絲(0.014kg)固定,觸發撞針距機械鎖 19mm,防止誤觸;③第三步裝加密模塊:固定在箱體右側,對接機械鎖觸點,用 3 顆螺絲(0.021kg),接線從箱體預留的 7mm 孔穿出;④第四步裝箱體外殼:扣合後用 8 顆螺絲(0.056kg)固定,最後貼標識貼紙(0.005kg)。預演中發現 “加密模塊接線會被外殼擠壓”,老周立即在箱體對應位置挖了 0.37mm 深的線槽,“組裝順序不能改,但細節要調,不然裝完了拆更費時間。”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譯電者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